关灯
护眼
字体:

苏联教育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苏联教育[1]

[1]作者按:此部分是苏联解体以前的教育情况,许多内容与当前情况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作者当时对苏联教育的研究,除个别词句有所修改外,均保留原来的文稿以存历史的现状。

苏联普通教育的几次改革[1]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教育的冲击尤大。世界各国无不根据新的形势对教育进行改革,其改革浪潮至今虽未平息,但似乎都没有找出一条很好的路子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苏联也不例外,从1958年的教育改革以来,又经过了几次变动。这一切说明了教育改革,特别是普通教育改革不是一件易事。

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

苏联1958年的教育改革是苏联现代教育史上一次最重大的事件,它一直影响到现在。这次改革实际上在1956年就开始酝酿了。1958年9月21日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同年11月12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根据这个建议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由全民讨论。最后于同年12月24日经苏联最高苏维埃讨论通过成为法律。

《法律》对普通教育部分做了如下规定。

第一,确定苏维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进一步提高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水平,培养通晓科学基础知识的有学识的人。明确规定苏联中学的使命是培养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能够经常进行体力劳动的有学识的人。

第二,实行八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代替七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规定青年从15岁或16岁起都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四,中等教育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八年制学校,是不完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

第二阶段通过三个途径来施行。

第一个途径,也是主要的途径,在八年制学校毕业后从事生产的青年可以在职业学校,以及通过生产队学徒制或训练班受初步的生产训练,然后不脱产地在青年工人学校或农村青年学校学习,学习年限为3年。

第二个途径,八年制学校毕业的青年进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学习,学习年限也是3年。

第三个途径,八年制学校毕业的青年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学习。

第二种类型的学校为普通中学,这类学校的学生除了受中等教育以外,还要受职业训练,毕业后便于到国民经济和文化部门工作。这些学校的生产教学将依照工厂艺徒学校的形式组织起来。教学计划中将把13的时间用于理论和实践的生产教学和生产劳动。

第五,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延长学日的学校和班级。

第六,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时要给有实际工龄的人以优先权。后来具体要求逐步实现从具有2年以上工龄的青年中招收学生,直接从中等毕业生中招生不超过20%,废除原来规定的中等毕业生获得金质、银质奖章者升入高等学校的优先权。

《法律》还规定从1959—1960学年起就开始过渡到八年制义务教育,改组十年制的普通中学,并在3~5年内完成。

这次改革的最大特点如《法律》的标题所说,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办法是:一方面,在普通中学大幅度增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另一方面,要求八年义务教育以后的青年都参加劳动,主要通过业余教育完成中等教育,少数毕业生进入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同时进行职业训练。因为大量增加生产劳动时间,中学学制由原来的10年延至11年。

教学计划做了如下相应的变动:第一,改革前的十年制中学是统一的普通中学,虽然也分别设立不完全的七年制中学和十年制完全中学。但教学计划是一贯的,不分段的。改革以后,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八年制学校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九年级至十一年级另有一个完整计划,分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两类。第二,中小学学制增加了1年,但总的学时增加了2822学时,比原十年制计划增加了28。6%。这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每周的总学时都增加了,过去高年级每周学时最多达33节,而新的计划达36节,也就是说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了。第三,增加的学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教学和劳动。这部分时间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由原来在计划中的比重5。3%增加到21。06%。由于知识教学的时数也略有增加,共增加679学时(7。2%)。

1958年苏联教育为什么要做这么大幅度的改革呢?原因是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是要解决青年的升学和就业的矛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通中学的数量很少,中学的任务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而且毕业生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要求。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七年制学校和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中学毕业生的要求。据统计,完全中学毕业生人数1957年比1945年增加了10。6倍,而高等学校招生数只增加了85。8%;1953年以前全日制十年制毕业生还不能满足高校的招生要求,但到1954年以后全日制十年制毕业生就大大超过了高校的招生数。大批的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就有一个就业问题,但是他们在中学里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职业准备,不能适应就业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中学生普遍厌恶体力劳动。有些青年男女在十年制学校毕业以后,不愿意到工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去劳动,认为这是一种屈辱。某些家庭也对体力劳动采取这种轻视的态度。

升学就业的问题还和苏联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高速度发展需要大批训练良好的劳动力。但是“反法西斯战争使千百万人丧失了生命”,并同时带来了出生人口的递减,因而造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力的严重不足。随着七年制教育的逐渐普及,如果再普及全日制十年制教育,势必延长了劳动力的培养时间。采用普及八年制中学并给予一定的生产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即可参加生产,这就减轻了对劳动力的压力。同时为了满足青年求学的要求,苏联采取业余学习的办法发展完全中学和高等学校。

但是,当时的学校因为教学和生活脱节,不能完成毕业生立即参加生产的任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被认为是学校制度的问题。1959年《苏维埃教育学》杂志发表社论,把学校工作的问题与20世纪30年代的指导思想联系起来。它说:“这些缺点中有许多是与30年代的学校工作实践联系着的。在1931—1936年通过的党中央关于普通学校的决定中,为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培养科学基础知识的合格新生的任务,是作为普通学校的注意中心提出来的。”它又说:“从原则上说,这个任务并不意味着学校脱离生活。但是,从1936年开始,借口力争提高学业成绩和牢固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产生了单纯增加书本知识的现象。有关劳动训练,综合技术教育的一切科目都从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取消了。自然常识的比重也大大降低,1937年把学校工厂也关闭了,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科学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具备综合技术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把这种学校说成是与生活、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脱节的“口头传授知识的学校”,“使学生在学校时代就失去了把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可能”。

1958年的教育改革就是想纠正这种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偏向,以适应当时升学和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1964年的改革

1958年的教育改革持续到1964年,基本上以失败告终。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忽然公布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在八年制学校基础上的3年的学习期限改为2年,并于1964年9月1日开始实行。

《决定》的条文很简单,表面上只涉及学习期限的改变,实际上是整个中学结构的改变,普通中学年限的缩短意味着放弃职业训练,回到原来十年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这次改革是突如其来的。虽然1958年的教育改革实施不久,苏联舆论界就有反映,特别是学生的不满和家长的不安,到了1963年,报刊上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多。但是苏联当局一直坚持改革,直到1964年4月16日,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法纳先科还在《教师报》上说:“在学校改革的这几年里,政府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根据关于学校的法律所进行的工作,已经产生丰硕而良好的成果。”但是,仅仅过了短短4个月,苏联最高当局就做出了改变学习期限的决定。虽然一再强调“绝不意味着回到1958年以前存在的十年制学校”,但是这次改革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从苏联报刊上反映出来的对1958年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来看,1964年的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严重地降低了中学的教学质量。从改革前后的教学计划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虽然知识教学的时间没有减少,但由于生产教学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只好增加每周上课时数并减少学习某些普通科目的时间,其结果是原来已经沉重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不少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中途退学的比率很高。例如,1962年苏联学校退学的学生达50万人,农村地区学生退学的比率高达50%。而退学的主要原因是留级。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格涅多夫在最高苏维埃常委会上就提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差。他说:“中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水平,没有达到一些学院和大学向中学提出的严格要求。”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有些教育工作人员忽视普通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以知识武装学生;其次,对初等教育的意义估计不足;最后,教学方法效果不好。

关于教学质量的批评,来自高等学校的更为激烈。高等学校认为中学没有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新生。特别是按照招生的规定,新生的80%以上来自有2年工龄的青年,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不能满足高等学校的要求。

第二,在中学实现职业训练的想法落空了。1965年3月,凯洛夫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经验令人信服地证明,学生在中学范围内的职业训练是不适当的。”他说:“看来在我国条件下,不可能根据某一经济区域对干部的需要来把普通学校编制的地区原则同职业教育的计划和组织结合起来。这里几乎就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样,职业教育纯粹是机械地加在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上的一层东西罢了。许多学校由于没有必要的生产教学基地,就走上了狭隘的专业化和手工艺的道路。”阿法纳先科在1964年8月的全俄国民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则说:“5年的经验证明,把中学修业年限延长1年并把这些时间基本上用于生产教学,这种做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因为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加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使生产教学往往变为无味的时间浪费……这种状况曾常常引起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严重不满。”这些讲话实际上对1958年的教育改革做了否定的结论。事实上,所谓职业训练,基本上没有搞起来,而且搞得很混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生产教学组织得很不好,缺乏物质基础,生产劳动徒具其形。特别是高年级到工厂去生产实习,却没有工作岗位,往往是站在工人背后,看着工人工作,或者被分配去做“既没有教育意义也没有认识意义的偶然性工作”,有时竟从事“进行自我服务、收集废金属和废纸的工作”。

其次,学校职业训练的专业和国民经济部门的需要对不上口径。学校确定生产教学的专业范围本来应该从长远来考虑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学校无法得到这种需要的可靠资料,因而学校在决定生产教学的专业范围时是盲目的、自发的,没有考虑到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和青年们的爱好。例如,学校选择培养五金工人和缝纫工人的居多数,而培养建筑工人、农业工人、采矿工人、交通运输工人的就较少,培养市政文化方面的工作者就更少。结果是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多,另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不足,因而有些毕业生虽然希望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工作,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些毕业生则不愿意按照他们在学校里所学习的专业去工作。据调查,1963年在新西伯利亚省中学毕业的总人数中,按照生产教学的专业进行工作的仅占所有毕业生的1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