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第4页)
(3)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包括能独立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能开展研究工作,并且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工作环境;
(4)有组织、管理、计划、领导以及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为了能更具体地了解一个“高质量专家”的含义,我们不妨看一看苏联对一个压缩工程师的要求:
(1)要有8门学科的知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理的基本规律及物理与数学的分析方法,热力学的一般理论,热的传导和流体力学与气体动力学,自动化理论等;
(2)要有9方面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的使用方法、程序设计方法,压缩机部件的装配、调节和操作技能,进行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经验,组织团体的文化教育工作的技能;
(3)要对6个方面有明确的概念,从现代的工艺过程到压缩机站的设备,以及这个具体工作部门的发展前景;
(4)必须熟悉某些有关的科目,如劳动立法、工程心理学、工业设计问题、专利注册、办公室工作和办公机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原理、各种技术情报和目录系统,以及环境保护的目的和作用;
(5)掌握某些“额外”要求,如关于该工程部门工作条件和安全预防措施的知识,持有熟悉压缩机站司机职责的证明,外语知识和身体健康。
这几方面与过去一个大学生要求相比,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广泛性”大大加强了。
(二)改进教学工作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加强文理渗透
文科学生要学习一些理科的基础知识,如法律系和新闻系设数理逻辑;语文系的理论和应用语言专业设高等数学基础;经济系设数学和控制论方面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序论、概率论、一般的统计学理论等,工科学生要学习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苏联高等学校加强基础课的特点是,基础课都是围绕着专业而设置的。因此,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主要是降低专业课的比重,增加基础课的比重。大致的比例是:基础课占40%左右,专业基础课占25%~40%,专业课占20%~25%,政治理论课占8%。
2。加强实验室操作和课堂讨论
实验室操作因专业而异,课堂讨论则主要用于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科学的一些课程。但讨论时间普遍都比20世纪50年代要多,例如政治理论课,过去讲课和讨论的时间是2∶1,现在则是1∶1。加强实验室操作和课堂讨论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苏联高等学校一向重视教学和实践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学生的生产实习中。工科院校的学生要用25~30周,即13%~15%的时间进行实习。苏联高等学校视实习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保证和提高大学生的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厂企业所具备的现代化设备和生产场地,它所配备的专家和技术力量是高等学校不可能有的。同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革新创造,许多新的技术设备和工艺设计不断产生,这些在课堂教学和教科书中是不能立即得到反映的。
4。改进教学方法
在这个时期,许多教学法专家开展了教学方法的实验。比较普遍的是提倡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书籍,收集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得出结论,以改变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高等学校中还采用模拟演习的教学方法,即由学生在专用教室里扮演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各种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补充生产实习中不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安全事故等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处理这些事故的能力。
(三)改进招生和分配制度
20世纪70年代苏联高校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有较大的改革。招生制度关系到选拔什么样的人上高等学校,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成分,关系到将来的分配。1958年教育改革规定一般只招收有2年以上工龄的青年,废除了金银质奖章保送的制度。强调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青年,但是新生的质量不能保证。20世纪60年代反过去又强调知识,强调采用竞试的方式录取新生。但是又发现有些专业,如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冶金业等报名的甚少,而且有些专业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预科制度。1969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设立预科》的决议,为工农青年补习文化知识,给他们创造升入高等学校的必要条件。预科中脱产学习8个月,不脱产学习10个月,读完预科并通过毕业考试的人可不经入学考试被录取到高校一年级学习。
在分配工作方面,采用提前1~3年预分配的制度。目的是扩大和加强高等学校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联系,为改进干部的培养、再培训和进修,为开展科学研究而积极地协同工作;解决各专业部和主管部门更广泛地参与加强高等学校物质基础的工作,高校利用有关企业和组织的场地和设备,必要时在它们的基地上建立专业教研室分支机构等问题;更好地安排大学生的生产实践和毕业生的见习。[29]
五、20世纪80年代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
1984年1月3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经过3个月的全民讨论,于4月10日和12日分别由苏共中央全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正式通过。随后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来保证《基本方针》的实施,这些决定是:①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普通中等教育和改进普通学校工作条件》的决议;②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改进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职业定向和组织他们参加公益生产劳动》的决议;③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其在培养熟练工人方面的作用》的决议;④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完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并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决议;⑤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改进儿童公共学前教育和入学准备工作》的决议;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关于提高教师和国民教育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的决议。这是继1958年教育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
《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中指出:这次学校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学校的工作提高到符合发达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需要的崭新水平。”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达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实现生产自动化,保证根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使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智力和体力得到高度发展,掌握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原理,对劳动采取自觉的创造性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延长学制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就开始进行6岁儿童入学的实验。这就是为延长学制做准备。6岁儿童入学不仅是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且它能够达到既延长学制,又不推迟青年就业的年龄的目的。劳动力紧张是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学制向上延伸,势必推迟青年就业的年龄,使劳动力更加紧张。所以只有向下延伸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但是苏联在实施这项改革时是十分慎重的,经过10多年的长期实验,提出了对6岁儿童上学的特殊要求,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
2。加强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
《基本方针》指出:“在学校中进行劳动教育和学习,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生产、建筑、交通运输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在学习和社会公益劳动中培养他们劳动习惯和能力;促使他们自觉地选择职业并得到初步的职业训练。”总的来说,就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就作好参加生产劳动的思想准备和技能的准备。
《基本方针》还详细地规定了各年级劳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一至四年级)要学会生活中必需的、起码的使用各种材料的手工劳动,种植农作物,修理直观教具,制作玩具和各种对学校、幼儿园、家庭有益的物件等等。在这个阶段就开始介绍一些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职业。
在不完全中学(五至九年级)学生们要受到更扎实的普通劳动训练,获得金属、木材加工的知识和实际能力,了解电子技术、金工学和识图的原理。对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要有所了解。他们根据企业的订货给学校制造一些不太复杂的产品,并关心环境保护。
普通中学高年级(十至十一年级)在此基础上以及直接在生产劳动地点,根据最普通的职业并考虑到该地区对这些职业的要求来组织劳动教育。掌握某项职业技能并按规定程序通过资格考试。
根据决议的要求,学生的劳动教学和公益生产劳动时间将增加。二至四年级每周3小时,五至七年级每周4小时,八至九年级每周6小时,十至十一年级每周8小时。同时利用暑假学生每年参加劳动实践,五至七年级为10天,八至九年级为16天,十至十一年级为20天。学生从八年级起要在学生生产队、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企业教学车间、教学工段和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和工作。
20世纪50年代培养熟练工人主要通过技工学校、艺徒学校的形式,60年代以后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八年制毕业生,学习1~2年,培养一般的工人;第二种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八年制毕业生,学习3年,培养熟练工人;第三种是技术学校,招收十年制毕业生,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技术员。这次改革决定,把现有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改组为统一类型的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种学校将根据职业和按学生教育程度规定的学习期限开设相应的教学班。九年级毕业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常学习三年,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学业。十一年制毕业生为了取得更高的资格或掌握复杂的工种,应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培训期限为1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为国民经济的相应部门培养熟练工人,它以生产联合公司、企业、建筑单位和组织为基地。而在农村地区,它则以区农工联合公司、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跨单位企业为基地。这些单位被称为该学校的基地企业,负责为挂钩的学校提供基本建设,装备生产实习车间,提供指导生产教学的技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