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内容的改革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苏联心理学家厄里康宁、达维多夫、赞可夫等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问题做了长期实验和研究,对苏联教育内容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

厄里康宁和达维多夫领导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他们在学龄初期儿童实验室里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现代科学的某些概念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编写了可以大大缩短一年教学期限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性的识字课本。他们认为,过去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潜力认识不足,小学年龄是儿童抽象思维猛烈发展的时期,教学不应走在儿童发展的后面,而应当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以自己的实验学校为例证明,学生的认识潜力大大高于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赞可夫于1957年开始领导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学研究所教育与发展问题实验室,从事“教育与发展关系”的实验,采取了跟踪实验的办法,与教师一起编制教案、设计教法、总结经验、检验效果。1964年他在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并公开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报告。实验证明,如果在小学教学中采用一些特殊的发展学生的方式,那么,小学教学水平和进展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实验学校的教材在深度和容量上都远远超过四年制小学的教学大纲,而且这种教材在从容不迫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在3年内就学完。[24]

这些实验都说明学龄初期的儿童认识能力的潜力很大,克服了过去对于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潜力的陈旧的观念,因而认为小学越来越失去独立的意义,失去自己的特殊性质,变为学生入高年级学习的准备阶段,实行修业期限为3年的初等教育并从四年级起就系统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课程是可行的。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苏联从1969年开始把小学4年改为3年。

(三)强调知识教学

1964年关于缩短普通中学学习年限的决定公布以后,教学计划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四年级开始,有些科目如俄语、文学、外语等教学时数有所减少,但主要的是减少劳动课的时间。九、十年级的变动较大。原来九至十一年级的生产教学和生产劳动课的时间每周12学时,总时数为1356学时。年限缩短以后,九、十年级平时生产教学的时间为每周6学时,集中劳动48天(九年级36天,十年级12天),合计总时数为708学时,减少了47。8%。九、十年级的教学时间也有所减少,从2698学时减到2100学时,减少了22%。各科都有减少,其中外国语、历史、地理减少得较多。另外取消了苏联宪法课,增加了社会学课。

刚开始缩短年限的时候还比较强调生产教学的重要性,并一再声称不是回到1958年以前。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情况就有了变化,更多地强调知识教学,生产教学已经不被人们所重视。1965年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在回答高校考生时宣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基础的唯一和基本要求是一切考生一律都必须具有高深和牢固的知识”。《真理报》把这篇报道标为“深刻的知识是进入高等学校的通行证”[25]。

《措施》决定从1966—1967学年开始,中学改用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学计划进一步减少了生产劳动的时间,减少到每周只有2小时。

《措施》决定从七年级起开设选修课,目的是为了加深物理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为此1967年4月8日,苏联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为普通中学七至十(十一)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的通函》,《通函》规定选修课从七年级起按教学科目开设。教学计划为选修课划出的时间为:七年级每周2课时,八年级每周4课时,九、十年级每周6课时。

《通函》指出,“由学生任选的选修课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中较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成就和照顾各个学校地方特点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对教学内容做出重要补充而又不变更教学计划和中学基本课程的大纲和教科书。”“让学生选学选修课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个别学科和某些实际活动的较为稳定而目的明确的兴趣,并对学校毕业后的自修做好准备。”[26]

选修课分两类:一类是与基本教学计划同时学习,作为对科学基础知识系统课程的补充教材;另一类是发展和补充科学基础知识系统课程的专门课程,审美教育科目,劳动和综合技术实践课。

由此可见,苏联的选修课与西方国家设立的选修课不同。开设的目的不同,所以开设的科目也不同。苏联的选修课是围绕着中学的基本课程而设的,目的在某些科目方面加深和补充知识。

《措施》还决定恢复给中学毕业生颁发奖章和奖状制度。

总之,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而生产教学和劳动教育却很少提到了。

(四)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苏联还进行了教学设备现代化的建设。最突出的成绩是在中等学校里实行专用教室制度,或者叫作工作室制度(kaбнeтскаяснсгема),把普通的教室改为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里装备有一套常规的电化教育设备,如电动黑板、幻灯机、投射仪、闭路电视,按照学科的性质布置了该学科的发展的历史图片、图表、公式,柜窗里陈列着该学科常用的仪器、图书(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课外活动用的各种资料),把教室变成了一个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学生上课就不是固定在一个普通教室里,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到不同的专用教室里去。那里不是只有一块黑板,几支粉笔,而是有能满足学生对该门学科所要求的一般资料。

1964年以后的教育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7月19日苏联第八届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通过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以下简称《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教育改革的总结,最后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确定,苏联国民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国民教育立法纲要》明确了普通中学教育的地位和任务:普通中等学校(进行普通中等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和青年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普通中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对儿童和青年进行符合现代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进步要求的普通中等教育,使学生具有渊博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增加自己知识的愿望和独立充实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他还提到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自觉地选择职业”等。

《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在提到生产教学时说:“有条件的普通中等学校也可进行生产教学。”也就是说,不是一切普通中学都必须进行生产教学。这就改变了1958年确定的普通中学的性质。

《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还详细地规定了其他教育机构的任务和要求。

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苏联高等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高等学校的数量来讲增加的并不多,战后1945年高等学校为789所,而1969年则为800所。但如本章开头所讲,这一时期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整,合并了一些规模小、水平低、条件差的学校,一批两年制的师专取消了。同时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学校,经过调整的高等学校的水平大致相近,学制大多是五至六年,只有极个别的学院或专业为四年或四年半。虽然高校数量增加不多,但大学生数量却大大增加了(见表8)。

表8苏联高等学校学生发展情况

从表8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数量在1966年以前增长比较快,但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慢下来了。到1982年全国有高等学校891所,在校大学生528。4万人。如与卫国战争刚胜利的1945年相比,学校只增加了12。9%,而学生却增加了6。2倍。第一个十年中的最后一年与第一年(1955年与1945年)相比,在校学生增加了113万人,第二个十年的1965年与1955年相比,在校学生增加了200万人,第三个十年的1975年与1965年相比,在校学生增加了99万人,而1982年与1975年相比,在校学生只增加了43万人。这就是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高级专门人才在数量上已经基本上满足国民经济和文化各部门的要求,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甚至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专家已经到达饱和程度,高等教育要集中力量解决高校毕业生的质量问题(见表9、表10)。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1972年7月18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1979年7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和提高专家培养质量》的决议。在第一个决议中提到:某些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不符合提高了的科学和生产的要求;对教学教育过程的现代科学组织方法及对教学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依然缓慢;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在个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等等。为此,采取以下措施:“根据科学与生产的现代要求,加强学生一般科学和一般技术学科的学习和实习,在科学组织劳动和管理方面,在工程心理学、工业美学和电子计算技术等方面改进对专门人才的训练。不断提高主要科学教育人员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经常更新所授各门学科的内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应用技术工具的新的先进方法,尽力发展创造性地掌握知识的方式。与苏联国家计委及各有关部和主管部门商定后确定各类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培养范围,使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着重注意培养知识面比较宽的专门人才。”[27]第二个决议也是谈的教育质量问题。指出,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不是经常能反映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就、组织生产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没有掌握高深的社会学科知识,专业训练差,对于组织大学生从事独立的创造性工作,使他们形成进行社会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的技能,均未给予应有的注意。”决议还指出,尽管培养出来的专家人数不断增多,但是冶金工业、采矿工业、石油开采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农业部门的专家仍然不足,在为西伯利亚、北方地区、远东、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等地区培养专家方面也有严重缺点。决议强调要采取措施为这些部门和地区培养专家。

表10每千名职业居民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教育程度的人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着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苏联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地对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苏联于1926年开始走向工业化,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时期的经济任务是扩充并加强重工业建设,全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厂: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化工厂、飞机和拖拉机工厂等,创办了沙俄时代不曾有过的新的工业部门。新兴的工业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的干部,因而开设了各种专业学院和工学院,设置了各种专业和课程。这个时期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培养比较专的,能够在某个部门担负某一项具体工作的干部,因而设立的学院、专业都很专很窄。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过去只是个别的技术革新和部分的技术改进,那么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进入一整套生产过程或整个生产部门的彻底革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改变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用在高等学校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而是需解决由于科技进步而不断产生的新问题。过去的培养目标已经不符合现实的要求。所以,195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就通过了《关于改进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程度的专家的培养、分配和使用》的决议,指出了专业太窄的问题,应该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扩大专业,改革教学计划和大纲。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也提出了专家的质量问题,要求扩大大学生的基础教育,要以最新的科技知识武装学生,并且要让他们掌握经济学和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20世纪60年代大大加强了工程师、农艺师等各类专家的经济教育,提出了工程师—经济学家这样的培养目标。

20世纪60年代着眼于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和为新的技术部门,如仪表制造、电子学、化学、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培养专家,196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条例》提出要“培养具有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实践知识,……有高度专业技能的专家”。这里强调的是“高深”,而“宽广”却不突出。

1972年的决议,第一次提到要培养知识面比较宽的专门人才,把宽广的知识作为提高专家质量的方向。1980年2月6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高等学校教育会议上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提出:“完善高等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由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的任务决定的。”他说:“一个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是名副其实的职业家、革新专家。他应当把一整套理论和应用学科的高深的素养同善于找到解决科研和生产问题的崭新办法和掌握日益增多的科技情报和社会政治情报结合起来。”[28]

(1)要有高度的马列主义修养和理论水平;

(2)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个较宽的专业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