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感觉器官(第1页)
第四节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跟中枢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着。人借助于感觉器官来感受他周围的、对他产生作用的环境里的现象。人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是从人出生那天起在感觉器官的不断的直接的参与下实现的。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育和完善,人用以制约从外界环境感受来的声音、光线等刺激(音调、艺术形象、自然形象及科学观察等)的许多感觉技能也随之发展和完善起来。相反的,某个感觉器官受到损伤或它的正常活动发生变化,就会破坏人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就会使感觉不完善。
可是,决不能认为感觉器官是跟大脑,特别是跟大脑皮层,毫无联系而独立存在的器官。必须指出,感觉器官是从外界环境中感受各种刺激的感受器。
巴甫洛夫在解释反射活动的实质时说:“我们的出发点是笛卡儿的概念,也就是反射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是完全科学的,因为这个概念所表现的现象是严格地被规定了的。这就是说,身体外在的或内在的一定动因,冲击着某一个感受性神经器。这个动因的冲击变换成一种神经过程,即变成神经兴奋的现象。这个兴奋像沿着电丝一样沿着神经纤维进行,直达中枢神经系统,并且由于这里已经形成的联系,再沿着另一条线路传导到某一个活动着的器官,于是这个兴奋本身又变换成该器官细胞的特殊过程。因此,某一动因规律地跟身体的某一活动相结合着,这正是跟原因和结果互相结合的关系相同。”[9]
由此可见,感觉器官除了跟传入神经(向心神经)和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有密切联系以外,它在总体中是巴甫洛夫所称的分析器的组成部分。这就使我们能够将感觉器官看作是跟神经系统有机统一的。
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对外在世界的识别可能受到影响:在第一种情况,某个感觉器官,如听觉器官受到损伤或听觉器官的正常活动失调;在第二种情况,跟大脑皮层有关的各个中枢或听觉神经受到损伤。比如,人的听觉器官可能是完全完整的或未受损伤的,它能够感受声音和语言,可是他的听觉不很好,甚至一点也听不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这种人称为听觉迟钝的人;假如他又不会讲话,就称他为聋哑人。这个事实最能说明感觉器官和大脑的统一性。这也可说明锻炼某一感觉器官能增进人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产物。
新生儿味觉器官的发育程度比其他感觉器官强得多。新生儿能很好地区别出甜的、苦的、酸的和咸的味道。苦味和甜味能引起新生婴儿特别敏锐的反应。如用这几种味道的物质溶液滴在舌的各个部分,新生儿会现出蹙额等不喜悦的表情,相反地则会呈现喜色。以后味觉器官只是在更精细地区别各种味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育。
儿童和少年的味觉有时因各种原因而减弱,例如在发生炎症时、在营养失调时和得佝偻病时。然而儿童对咸味的感觉通常是不变的。
在为幼儿选择或准备食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味觉发育状况。已习惯于甜食的幼儿,往往拒绝食用新的、其身体虽需要可是缺乏甜味的食物。给儿童食用过于多种多样的食物,特别是过于精选、美味的食物,也能养成儿童的味觉的坏习惯,结果造成儿童不愿意吃味道较差的食物。味觉跟嗅觉是有密切联系的。
幼龄儿童的嗅觉比年岁较长的儿童要发育得差些,这是因为他们的鼻腔尚未发育完全。可是新生儿已经有嗅觉,并且能区别各种有强烈作用的有味物质,呈现特殊的表情动作—颜面扭曲及鼻皮皱缩。假如母亲将恶臭物质涂在**上,即使是出生不久的乳儿也会因恶臭而避开。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嗅觉通常要比成人的敏锐些。
儿童嗅觉的训练具有无可争辩的美的和卫生的意义。在花园、田野和森林(尤其是在针叶树林)里的花香感觉,启发了儿童对自然界的观念,往往还会使儿童留下一种终生不忘的愉快情绪。
儿童的嗅觉发育,从辨别对健康有害的食物(腐坏的鱼、肉等)和饮料的不良气味来说也有很大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经常训练嗅觉的情况下,味觉能得到显著的发展。
在伤风,特别是在患慢性鼻炎的时候,嗅觉会显著地变得迟钝起来。吸烟也能减低嗅觉。
新生儿已经能充分表现出皮肤感觉力。①儿童的触觉或压觉很早就发展了。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接触他的皮肤和黏膜时所引起的反射来证实。比如轻搔几个月乳儿的手掌,他会立刻将手收缩。儿童的颜面皮肤和口唇黏膜具有特殊的感觉。假如触摸乳儿的面颊,他便会转向受刺激的方向并想用口来咬住。假如接触乳儿口唇,他便开始做吸吮动作。②新生儿已经有温觉。这可以用婴儿对温暖和寒冷的反应来证实。比如,新生儿在温水浴中有愉快的感觉。③新生儿的痛觉还没有较明显的发展。
触觉的发展跟适当的训练是有关系的。幼龄儿童的触觉在其精神观念的形成上起着很大作用。盲人的经验证明,训练能使触觉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般幼龄儿童的触觉训练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借助于触摸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的。
从卫生方面和教育方面来说,触觉的发展对幼龄儿童或对学龄儿童都是极重要的。因为触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触觉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跟生活有关的所有的物品。这方面的培养工作表现在用手指触摸大小和厚薄不同的各种物体、灌木和树木的各种叶子和其他物质上。压觉是在练习用柳条编制各种物品、用黏土或蜜蜡雕塑各种物品以及在玩球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的。
全面发展了的触觉能使人的生活知识更加丰富,并能使人了解现实环境里的一切细微的东西。
对视觉器官必须特别注意,因为只有用眼睛才能看见整个客观世界。
图23眼的构造
1.玻璃体;2.巩膜;3.脉络膜;4.角膜;5.眼前房;6、7.虹膜;8.睫状体;9.晶状体;10.视网膜;11.视神经;12.黄斑
新生儿的视觉器官还不能很好地做正常的活动。新生儿在最初的2~3星期内,眼睛的共济运动也不够好,而且某些乳儿的眼睛回转相互间没有关联。未满2个月的乳儿,眼睛还不能长时间地固定看某个物体,因此也就不能看清楚物体。此外,新生儿还没有很好的视神经末梢跟大脑皮层的通路。经过2~4个月的时间,他才产生跟视觉器官神经路相通的成髓。所以,2~3个月乳儿的视觉反射基本上是跟支配动眼肌肉的皮肤下中枢相关的。
儿童的眼睛构造跟成人的不同。儿童的眼窝和眼球,相对地说,比成人的大。儿童眼睛的巩膜比成人薄,角膜比成人厚,脉络膜比成人薄。乳儿的晶状体在头6个月里相比于以后几年要凸出一些,6个月以后的晶状体变得比较扁平。
儿童的视力是逐渐发展的,并且是依靠大脑皮层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生儿怕亮光。只有在黄昏时他们才睁开眼睛。这种怕光的现象通常到满月时便消失。
新生儿在第二个星期里开始用眼睛从某个发光物体转向另外一个发光物体,可是他在此时不仅转动眼睛,而且也转动头。只有经过一些时间后,婴儿才习惯于用眼睛看移动着的物体而不转头。婴儿眼睛的固定力、会聚力和调节力在出生后头3个月中就有迅速的增长。
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力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初的辨色力(黑白、明暗)通常是在1周岁以后出现,以后相继地能辨识红色、绿色、蓝色,最后能辨识黄色。3周岁的幼儿完全能辨别各种颜色。如果能经常加以训练的话,这种辨色力还可以出现得更早一些。
新生儿的眼睛还没有调节力。眼睛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的调节力是逐渐产生的。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晶状体较成人的稍凸出,而且晶状体的前后轴较短,这就保证儿童有较大的远视力。根据爱里斯曼的材料,8~10岁儿童呈远视的占67。8%。
儿童的晶状体是极有弹性的,所以能保证其形状的迅速变化。这就说明儿童眼的调节力比成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