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2(第1页)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2
在生1讲解的同时,生2用手势动作指课件投影上的条件、问题及情境图中的相关内容。
生3在生1讲解、生2手势指课件例题内容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算式:95÷8=11(张)……7(人),11+1=12张。
生4在生1、生2、生3展示的同时,观察全班其他组倾听情况,在评价栏内评价记星。
可是生1讲完了很久了,生3板书的算式还没写到一半,全体学生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生3板书完毕。
在这个合作展学的过程中,台上学生的表现是:生1的讲解和生2的指点基本同步,生1讲到哪里,生2指到例题相应的地方;可是生3和生1严重不同步,因为语言讲解比动手书写快得多,生1讲解结束后,生2第一个算式还只写了不到一半。台下学生的表现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倾听和观察,很多学生一会儿看看学生1,一会儿看看学生2,一会儿看看学生3,还要随时关注评价他们的学生4,学生的目光不停地在四个展学同学动作上切换。这样的展学过程,台上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没有被边缘化的学生存在,这是分工展示的优点所在,但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学生讲解,一个学生指点,一个学生板书,将本应该是一个学生的行为,分给三个不同的学生去完成,导致三者不同步。结果是,使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观察或倾听展学的内容,影响倾听者思维的进程和效果。
像上述“任务分解干扰展学协同”的问题怎么解决?有效的对策是:变“同时性分工展学”为“相继性整合展学”,也就是把同时性的展学任务改变为相继性的思维过程展学。展学分工要以不干扰、不影响完整思维为前提,任务可以分割但思维不能分割。具体到上述展学过程就是把前三个展示学生的展示任务(讲解、指点、板书)整合为一个人的展学过程,这样台上学生的展示动作、语言、板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展示的思维、动作同步。台下学生观察、倾听也形成一个前后延续的思维整体,观察、倾听与思维协同一致。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熊攀执教的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负数的认识”,其中一个合作展学的过程就设计得非常合理:
师:这里有生活当中的四个例子(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四个实例图片),你们能不能结合这几个实例来解释一下“-3”是什么意思呢?
全体生:能。
师:那好,下面请小组各选一组(横着的两个为一组)在小组内说说你对“-3”是怎么理解的,当你们组说完第一组问题后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互学后全班展学:
师:请选择第一组的小组展示。
由于只有“蝴蝶兰”这一个小组选择第一组,于是该小组4人一起上台展示:
生1:我们看第一幅图,盆地的海拔高度是“-3”米,我们组是以海平面为0,比海平面低是负数,比海平面高是正数。
生1退后生2上前补充:这里盆地的海拔高度是-3米,就是盆地比海平面低3米。
师面向全班问:其他同学有没有问题?
下面学生举手问:海拔是什么意思?
生1向前释疑:海拔就是以海平面为0,(手势指)这里高出3米,海拔高度就是3米。
师:这里给你一幅放大的图再讲解(出示放大的图片,见下图)。
生1在电子白板上边画边讲:以海平面这条线为0,以它为起点,比海平面高或低的位置叫做海拔。
生2补充:盆地的海拔高度是-3米,就是比海平面低3米的位置。
师:嗯,你们合作讲解得非常好。
生1和生2讲完第一个问题后,生3和生4上前讲解第二个问题。
生3指着图说:我们认为获利就是赚了的,如果是负数那就是赔了或是亏损了。
生4上前补充:我们组把不亏不赚看作0,-3万元就是亏损了3万元的意思。
……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一个小组四个学生合作展学,他们先进行任务的分工:生1和生2讲解第一个问题,生3和生4讲解第二个问题。生1和生2讲解第一个问题时,以生1为主进行讲解,生2为辅进行补充;生3和生4讲解第二个问题时,以生3为主进行讲解,生4为辅进行补充。每个学生都有展学任务,但他们的展学任务是以一个实例中“-3”所表达意思的完整分析为基础的,每个小组都有两个关于-3的实例,一人完整地解释一个实例,另外一个作补充,两个实例4个学生,各自的展学过程相对完整又互为补充,刚好合适。
合作展学与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有紧密的关系。如果上述展学每个组只有一个问题的话,四个学生就不能都分到展学任务,这就需要另外的展学方式与之对应。此外上述展学,无论是内在思维还是外在的行为,学生都能够做到进退有序,主讲、补充、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清晰,讲解发言者的站位与进退等都体现了分工有序、合作协同的良好状态。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建立在“准效”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无论怎样的展学,都要以学生准确、完整的讲解为前提。展学任务的分工不能作简单化处理,既要让展学者连贯、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也要让倾听者完整、不受干扰地倾听、理解和思考,达到展学的“准效”。
二是“任务分解割裂展学思维”及其改进对策。
展学“任务分解割裂完整思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小组合作展学中为了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内容可以展示,生硬地将一个完整的结论,或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即完整的思维过程,刻意分解成为几个部分,让每个人讲一个部分,几个人的讲解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思路和过程。这样的展学任务分配,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完整、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容易形成间断的、挤牙膏式的不良展学效果。
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西师版)上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生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系式是:黑兔的只数×14=白兔的只数。生2:把黑兔的只数看作单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