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本教学中自学的设计与深化02(第4页)
学生从问题3迁移到问题4:(1)一个合力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2)一个合力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确定,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这样就得到力的分解定解条件,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这个案例中的问题设计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突破认知局限,打破平面化思维的平庸与肤浅,既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上面是主问题设计中四种常用的基本策略。主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有认知难度,但我们又要适当控制好认知难度,使其不能超脱于其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最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
主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工程。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主问题不一定是单个的问题,它有时可以是具有逻辑序列的几个问题组成的一个“问题集”。由主问题组织起来的导学案呈现板块式结构,在学本教学上,每一个主问题都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力。
因此,主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的整体观。这里的整体观有两层含义:第一,主问题设计时要通观全局,寻找重点难点,做到问题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对主问题要进行巧妙组合,使主问题和主问题之间富有逻辑力量,形成板块式的整体支撑效果。
我以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为例来具体说明主问题的设计与组合艺术。《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的一篇课文,重庆七中的丁僖老师作了这样巧妙的教学设计,她把整首诗的教学设计成由四个问题构成的导学全过程:第一个问题引入诗歌,第四个问题总结诗歌,中间两个问题是主问题,一个锁定教学的重点,一个锁定教学的难点。四个问题相互关联,尤其是中间两个主问题共同支撑,很快形成学生积极互学、充分展学的凝聚力。
下面是丁僖老师的教学片段——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边的云彩。
教师提问:中国人表示分别时常用“挥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处同样表示分别,为什么要用“招手”而不用“挥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互学),第三步全班交流(展学)——
学生展学:“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挥手表示的分别也许有依恋,但更多的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但招手不一样,徐志摩离开母校的时候,恨不得把西天的云彩再一次招到面前来作一次深情的话别,因此,招手的背后是千种柔情,万般眷恋,他所表达的感情更柔婉,更细腻,更缠绵,更加依恋难分。”
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去品味“挥手”和“招手”这两个动词,感悟词语背后所表达的感情的细微差别。它就像音乐的第一声音符,给这首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使学生懂得,这是一首表达分别主题的抒情诗,而不是叙事诗。
软泥上是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这一节诗歌中,教师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领悟水草意象的深刻含义。可是,这个问题理解起来难度太大。徐志摩回到母校,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他的诗歌应该更多地去描写跟自己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人物和事物(例如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而他却花了大量笔墨写了一条河流和河流中的水草,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开始遭遇到高难度的挑战了。既然问题的难度如此大,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我们可否避开这个问题不去探究呢?也不行。因为学生如果对水草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不理解,学生很可能就读不懂这首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难点”。什么是教学难点?通俗的解释就是,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的理解障碍和思维挑战,就是教学难点;或者说,学习问题呈现给学生,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
怎么办?这就要适当控制好问题的认知难度,把问题难度限定于其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内。常见的策略是:把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分解成为环环相扣的一组问题,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所以,教师并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水草的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而是把这个主问题分解为如下四个小问题:
师提问1: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呢?(问题1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生1展学: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感到生活得非常快乐,非常惬意,因此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2展学:我觉得生活得非常幸福,非常有价值,因此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提问2:很好,请问你们是从这一节哪个动词看出来的呢?(问题2为突破难点继续做铺垫)
生2回答:我是从“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的“招摇”一词看出来的。
师提问3:很好,“招摇”这个词原来是个贬义词,比如“招摇过市”,那么这里的“招摇”又该怎么理解呢?它又写出了水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问题3接近难点突破的临界状态)
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互学),最后全班交流(展学)——
生3展示:“招摇”这个动词在这首诗歌中没有贬义,应该理解为“舒展身姿”的意思。
生4展学:我也这样认为,“招摇”这个动词写出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身姿曼妙、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说明在这里,它思想自由,精神奔放,没有遭受禁锢和压抑,活得自由舒展,活出了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所以做康河里的水草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提问4:大家思考得非常深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有一个规律,写景是为了抒情,托物是为了言志,那么这里作者写出了水草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实际上是暗示了徐志摩在母校学习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呢?(这个问题在前面三个小问题铺垫的基础上提出,把思维和认识提升了一步。问题一抛出来,学生们马上电光火石般地予以响应,直接导致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真正理解了水草意象的深刻含义。)
生5展学:说明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时候,在浓郁的、自由的空气下,他的精神没有受压抑,他的思想没有受禁锢,他的个性没有受摧残,他活得自由自在,活得自由舒展,活得青春飞扬,他活出了一生中最美丽、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因此,哪怕作为一条水草生活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也感到心甘情愿,也觉得是最大的幸福。
于是,老师总结并补充介绍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以此来验证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所获得的感受:1920年徐志摩赴英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他邂逅了才情出众的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是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我们认为,依靠老师的讲授解决教学难点,不是最好的方法。最佳的策略是:把教学难点分解成环环相扣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层层突破,这就是比较好的策略。此处,主问题“水草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已经被分解成四个具有层递式逻辑序列的问题链,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板块,实际上运用了主问题设计的策略4——深度分析教学重点或者教学难点,设计出在逻辑线索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连环式问题”,目标直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训练。
那榆荫下的一潭,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