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 1 配送基础知识认知(第1页)
任务3。1配送基础知识认知
【任务描述】
某高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达3万人左右,再加上教职员工,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目前,高校食堂所需蔬菜,每天需派专人采购,还需配备专用货车,费事费力。因为对蔬菜的来源不了解,蔬菜品质与质量难以保证。所以,学校想尝试采用蔬菜配送的模式以改变现状。
【任务分析】
高校后勤处王某认为,学校采取蔬菜配送模式需要进行可行性验证,即采用配送模式是否比专人采购具有更多优势?如果可行性得到了肯定,高校蔬菜配送的服务方式应该选择那种?带着这些问题,王某开始着手查阅相关资料。
【相关知识】
3。1。1配送概述
1。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配送的定义为: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总的来说,配送是物流活动中一种非单一的业务形式,它与商流、物流、资金流紧密结合,并且主要包括了商流活动、物流活动和资金流活动,可以说是包括了物流活动中大多数必要因素的一种业务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的一种。
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已成为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
根据配送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国内相关专家也给出配送定义如下。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说明配送,认为“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一定义指出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客户的配置;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强调“现代”两字;配送是接近客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有其局限性。
从实物运动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配送是“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的方式送交用户的经济活动”。就后一种定义(或释义)而论,上述学者提出了5个要点。
(1)配送是接近用户的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2)配送的本质是送货,不是偶然行为,是一种固定形态,甚至是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是现代高水平的送货形式。
(3)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的物流运动。
(4)配送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形式。
(5)配送是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的活动。
2。配送的特点
在对配送概念要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配送与送货、运输、物资供应、运送、投送等概念的区别,可以更好地对配送的内涵、本质有清晰的认识。
(1)配送与送货的区别:配送不是一般概念的送货,也不是生产企业推销产品时直接从事的销售性送货,而是从物流据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就送什么,配送则是需要什么送什么。
(2)配送和运输、输送的区别:配送不是单纯的运输或输送,而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有机体。配送中所包含的那一部分运输活动在整个输送过程中是处于“二次输送”“支线输送”“末端输送”的位置,其起止点是物流据点至用户,这也是不同于一般输送的特点。
(3)配送和供应、供给的区别:配送不是广义概念的组织物资订货、签约、结算、进货及对物资处理分配的供应,而是以供给者进货到户式的腔镜像供应。从服务方式来讲,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可以将货物从物流据点一直送到用户的仓库、营业所、车间乃至生产线的起点。
(4)配送和运送、发放、投送的区别:这是在全面配货基础上,充分按照要求,包括种类、数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运送。因此,除了各种“运”“送”活动外,还要从事大量分货、配货、配装等工作,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配送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配送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将“配”和“送”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客户提供准时、准量的服务,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企业实现低库存乃至“零”库存,为客户降低生产成本。
3。配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