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阅读(第4页)
不要忽视孩子,不要小瞧孩子,你看,总有善于思辨地站了出来——
H同学说,他选择做豌豆妈妈的孩子。理由呢,让人吃惊,因为他说豌豆是靠自己蹦出来。他看重的是不依赖旁人,更信赖自我的力量与生长。
迎合这一观点的也不少。Y同学就很支持。自己要蹦到哪里就蹦到哪里,要蹦多远,就蹦多远,要的就是这份无拘与自在。
这是几个渴望自由崇尚自然期盼独立的孩子。
有几个女孩子提出了她们的想法——要做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在她们看来,这样就可以随风而动,御风飞翔。
这是几个浪漫而感性的孩子。
又有几个男生提出要做苍耳妈妈的孩子,因为可以黏附在动物的皮毛上,到更远的地方去。
这是一群有野心有梦想的孩子。
一个问题,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每一个应答者内心的影像。
网上网下,你的身边总不乏关心教育的朋友,每次在一起热议的话题,总是跟语文教材有关。
那晚的话题是一位爸爸提出来的。他头天晚上看《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到三点多。有个话题一直在纠结着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关注儿童阅读,可是,作为家长,只能把能力影响到孩子在家的时光,而学校的教材到底怎么样,家长都没关注过。现在教材出了问题,孩子对文章的精读时间都消耗在学校,时间长了自然会影响孩子对课堂的兴趣,作为家长,该何去何从?
这个话题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不管怎样,最后形成的合力,总会推动教材和教学的改革,这是必然的。
那么,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总要面临如何使用手头教材的问题。
在你的实践中,教材是识字学词的工具,也就是说,如果文章底子弱了,就没必要像众多名师那样去细细琢磨,那纯粹是磨洋工,还不如带着孩子练习朗读,学会标点、识字和用词,就已经足够了。
你们每天要抽出时间来,认识汉字的奇异演变,讲述生动神奇的故事,诵读优美动人的歌谣,赏析丰富多彩的图画,体验温暖真诚的情感,放飞恣肆横溢的想象,这就是你们的文学课堂时间,这是不可撼动也弥足珍贵的。如果课堂上缺失了这些,那就是在用三聚氰胺喂养孩子。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的老师不这样做,一直忠心耿耿地视教材为圣经,你觉得还是要策略地出动,因为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危害,就必须用自己的热诚和能量去影响老师,这样,让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孩子,不再蒙受糟粕之苦。
不然,就只有靠自己在家里拼命用优秀的童书来弥补了。
现在,最可怕的是,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都不知道这些,你不免要为这些孩子担忧了。
所以再看这段时间以来风起云涌的教材之争,哪怕论调有些偏激,如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肯定是一件好事。
你始终认为,自从你长大以后,就很难理解孩子。儿童中的那些天性那些神奇的秘密,你有时把握不准、判断不明。似乎,你从来没有当过小孩子。
承认这些是一件让人很悲伤的事,可是,你必须正视它的存在,然后才好去刷新自己。
有天晚上沙龙,聊天的主题是《马修斯与皮亚杰的分歧:儿童智慧潜能与智能发展》。其实,那次畅聊的话题始终是集中在第一个词也就是“儿童”身上。
你曾经很自以为是地将孩子说成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原来这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那么,我们怎么去看孩子?
首先,他个子矮小,他所看到的世界,因为跟我们的角度完全不一样,所以,那将是另一个样子,这些,成人的我们,基本上做不到。
你想举个例子。有一次,你看到一张极炫的摄影作品,一个大型的圆圈,中间是一棵参天大树,整幅照片是以仰视的角度完成的,引导我们向上观望。
可是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原来是D同学,一位六岁的小女孩。
当孩子背上相机,他所关注的对象,他所聚焦的点,他揽入镜头选择的细节,都会跟我们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高度的问题角度的问题细节关注的问题,而是孩子与成人的根本不同。
记得某年暑假,朋友带你参观省美术馆,当时正是西班牙当代艺术馆馆藏作品的展览。朋友介绍说,我们一般都会将作品安放在1。6米的高度,可是西班牙艺术家不同意,要求放在1。5米,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更好地让孩子看,不至于因为仰视而改变了欣赏的角度从而导致原作品变形。
只是降低了十厘米,就降出了一个儿童观。
一位朋友跟你说起过一个小小的故事。
当美术老师们将自认为最接近孩子的笨拙幼稚的书画作品让孩子欣赏时,发现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倒是更愿意去描画那些华丽的线条与色彩,这恰恰是我们最讨厌的东西。
我们如何确定自己认识了儿童?
孩子竟然跟我们的理解完全相反,你有想过这种结果吗?你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吗?
当孩子的关注点不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一样,那么他们表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乔姆斯基说,语言是先天的装置。那我们就不能错过对孩子来说装备这些先天装置的重要时间,所以早期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