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因为孩子你如此热切(第4页)
我们,已经在这样的书写和阅读中完成了很重要的交流: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们的举止,都在你关切的目光之中。
没有回复,但并不表示没有回应,从平时的言谈中,我还是能感受得到:基于对孩子的关心,对班级的关注,对我们的认可,你常常在这里进出,你显然洞悉教室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现在,我要跟你说的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班上恰好也有几位家长就在现场。
昨天的一次学校活动上,一位嘉宾介绍了自己女儿的故事。她的女儿本来文科很好,读了很多的书,作文曾获全国大赛一等奖。高中后却转而去学理科,最后考取了剑桥大学数学系,学的是精算,据说,这是数学中最难的科目。
为什么一个文科极好的学生竟然能去从事如此艰深的数学的学习?
家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这位爸爸说,国外有数据显示:阅读与数学能力的相关度是千分之八百八十九。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一千个中就有八百八十九个数学能力也很强,反过来也一样,一千个数学能力强的孩子中,就有八百八十九个孩子阅读好。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不仅要读“闲书”,还要读更多的闲书才是。只知道死做题的孩子,目光只是停留在脚下,代价是灵气尽消,前途难广。
这位爸爸我认识,他是旅德作家程玮老师的同学,我们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交流中,他还提供给我另一个来自日本的信息:
家庭藏书量多的孩子,即使父母学位不高,学业成就也会超过父母学位高但藏书少的孩子。
这恰好与另一组数据直接呼应,而那则资料更加具体而耐人寻味。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5月31日的信息显示:
一直以来,教育学家们都认为,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子女是否可以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最有利因素。然而根据美国内华达州研究小组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家里有没有书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研究者发现,家里藏有500本以上的书对子女教育程度的影响相当于父母一方拥有大学学位,与没有藏书或父母受教育年数低于3年的家庭中的孩子相比,这两个因素可以将孩子受教育的年限平均延长3。2年。这一效果在中国更为明显,拥有500本以上书籍的家庭中的孩子,平均比家中无书的孩子多接受6。6年的教育,而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拥有大学学位的人比仅上过高中的人平均每年多赚21185美元。
我之所以愿意收集这样的信息,乃至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数据,其实是想告诉大家:阅读是有用的,不仅仅是“无用之用”,而且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学业成就,丝毫不可怠慢。
我知道,这样的摆事实讲道理,对有些家庭来说,是不需要的,这些家长一直在带着孩子读书,在还没有进入小学之前,就因为对书本的热爱,坚持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欲罢不能。还有一些家庭,是在进入一年级之后开始更好的阅读的,我能欣悦地看到这些孩子的神奇进展。不过,我也不能不担心,总会有一些家庭一些孩子,在这方面缺少持续的热情,或者没有形成顽固的习惯,做起来难免有一搭无一搭,一直处于悬浮状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是浮躁不安,一本书还无法让他安静。
不是孩子没做好,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成人自己出了问题。如果你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你愿意为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你能像H的妈妈那样,去问去想去学习,终于从一个个焦虑中走出来;能像K的爸爸妈妈一样,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像X的爸爸那样,专心地陪伴孩子……你就会认同这个观点——
孩子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他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他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引导去陪伴。今天,在孩子的起步阶段,我们再怎么强调阅读也不过分,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买很多的书,我们口干舌燥地给孩子讲故事,我们坚持记录孩子的阅读与成长,这些都是为了将来的轻松。
那是一种自得的轻松,因为那时孩子已不需我们过多管束,他在开始时已经充分地打开,获得了厚实的积淀,在别的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很少在我们孩子身上重现,我们因此也不会有别的父母一样的焦虑与不安。
当你已经知道阅读的神奇之后,请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读更多的书吧,让孩子有一对听故事的耳朵,一双爱阅读的眼睛,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孩子有福了,我们也就有福了。
亲近作家,亲近文学,这是你的初衷。你总会利用自己一切的资源,带着孩子们尽可能去那些有文化意蕴的场所,接触有文化品位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你会带他们去有文艺气息的实体书店看书买书,参加作家见面会,参观画家的工作室,拜访一些有名的出版社,和出版社的编辑座谈,了解如何推出一本新书……让你庆幸的是,家长们都很支持,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未必能获得多少具体可见的知识,但是比同龄人多了经历,也长了见识,长期的濡染会让孩子的气质不一般。
你曾经充满**地写了这样一篇《告大人书》。
写给长大了的孩子
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将来,我们又要将这个世界交还给孩子,在他们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这些成人,总得为童年,也是为未来的世界做些什么才好。
童年的天空是彩色的,不应该被考试和分数涂抹上灰色的阴霾;童年的表情是生动的,不应该为高分喜低分愁;童年的书包是轻盈的,里面要放着一本美丽的童话。童年不是在电视机前度过,不是在电子游戏里耗过,也不是在机械的练习题里折磨。这不应是我们给予童年的世界。
我们要学会拒绝庸俗,拒绝浮躁,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让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孩子能够因为一本书而变得格外安详,格外宁静,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唯有阅读——那些经典的阅读、文化的阅读、有品质的阅读,才可以让童年高贵、典雅、芬芳。
童年是追求欢乐的,但绝不是追求短暂的快感,那只是物质器官的简单宣泄。童年需要感动,童年的生命理应高贵、厚重、深刻,那是植入生命最深处的馥郁,可以温暖孩子一生。
我们要将孩子放牧在童话的殿堂,诗意的国度,让知识变得有趣,让文字变得沁香,让气质变得典雅,让呼吸变得高贵。我们的大手要抚着童年的肩膀,握着幼嫩的小手,一起捧着一本美丽的书,目光在图文之间游弋,手指在纸页之间嬉戏,我们嘴里要发出奇妙的音节悦耳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里长大的童年是丰满的、圆润的。
我们将自己认定为阅读推广人,就要带着宗教般的虔诚去做着推广高品质阅读的事。这个队伍里有校长、老师、爸爸妈妈、作家、媒体、出版社、图书馆,这是一支越来越大的队伍,都想为童年做点事情。这些官方的或者民间草根的力量,正是教育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我们彼此之间都应该庆幸,庆幸自己能够和大家走到一起来,我们在忙碌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念念不忘为孩子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的生活就多了许多无邪的笑声,这样的幸福不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是孩子赐予我们的,说感谢的应该是我们。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贫穷的地方,无论是繁华都市中的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天高地远信息闭塞的乡村小学,生活在那里的孩子读不到美好的童书,他们的童年都是贫困的,我们关爱的目光应该看到这些荒凉的地区饥渴的孩子,我们要将读书的种子播得更远些更广些,雨过天晴以后,阅读的荒原上总会萌生出点点的绿意来,这点点的绿就是未来,就是希望。
如果说真的有天堂,天堂一定像图书馆,我们沉浸在书香世界,流连在文学殿堂,我们的魂灵才会自由地升腾。读过书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有书读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一切正义、勇敢、善良、无私、人性、智慧……人类所有最美好的品行都可以在阅读中铸就,经过阅读洗礼的小树是会长成一棵很好的大树的。
成人,孩子,童书……在童年里相遇。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我们就是其中最幸福的见证者。这是我们成人的宣言,是要说给所有的童年听的,因为,我们也从童年里走过,我们愿意永远居住在童年里。
[1]北岛:《结局或开始》,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吉姆·崔利斯:《阅读的妈妈》,沙永玲等译,南海出版社2012年版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法]艾姿碧塔:《艺术的童年》,林徵玲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