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02(第7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杨天石:《从“排满革命”到“联满革命”》,《团结报》1988年2月9日。

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4月12日。

姚大力、孙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叶碧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史学界对日本“满蒙论”之驳斥——以〈东北史纲〉第一卷为中心的讨论》,《国史馆学术集刊》2006年第11期。

尹健次著,武尚清译:《近代日本的民族认同》,《民族译丛》(京)1994年第6期。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于逢春:《时空坐标、形成路径与奠定: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俞祖华:《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

臧运祜:《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扎奇斯钦:《蒙古之今昔》,“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张寿安:《清儒淩廷堪(1755—1809)的正统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张太原:《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章开沅:《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章清:《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赵飞飞、殷昭鲁:《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以〈五旗共和歌〉为中心的考察》,《唐都学刊》2014年第1期。

赵刚:《新清史可以无视史学规范吗?——评柯娇艳对清代皇帝中国观的新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3日。

赵海霞:《“缠回”更名“维吾尔”时间考》,《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赵永春:《试论辽人的“中国”观》,《文史哲》2010年第3期。

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期。

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郑大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史学月刊》2014年第2期。

郑大华:《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郑凡等:《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郑信哲、周竞红主编:《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钟焓:《非汉文史料中所见“中国”一名及“中国意识”辑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编:《“写历史:实践中的反思”系列会议之二:“差异与当下历史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10月。

周淑真:《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