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02(第3页)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费约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傅乐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王为松编:《傅斯年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甘德星:《康熙遗诏中所见大清皇帝的中国观》,汪荣祖主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中心、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强:《炎黄子孙称谓的源流与意蕴》,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高全喜:《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葛凯著,黄振萍译:《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年第1期。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李文海、耿云志等:《“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5期。
郭双林、王续添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东育:《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虚实进路——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郝时远:《类族辨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何志虎:《中国得名与中国观的历史嬗变》,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一词古今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黄爱平:《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
黄敏兰:《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黄兴涛:《“囻”字漫说》,《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1日。
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黄兴涛:《话“支那”》,《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黄兴涛:《简述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文化史的视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黄兴涛、刘辉:《抗战前后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思想意义》,《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1期。
黄兴涛、刘正寅:《“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日报》2002年11月11日。
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创刊号。
黄兴涛:《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性质论》,《北京档案史料》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