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02(第2页)
《中央宜确立适当之民族政策》,《世界日报》1933年10月27日。
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国旗释义》,《中国国民党周刊》第42号,1924年10月26日。
钟毓龙:《(新制)本国史教本》第1册,中华书局1914年版。
钟月秋:《高中本国史》,长沙湘芬书局1932年版。
仲实:《民族大团结》,《抗战》1938年第61号。
周彬:《十个民族英雄:八、郑和》,《进修》1939年第10期。
周佛海:《精神建设与民族复兴》,上海新生命书局1935年版。
周辑熙:《复兴民族之路》,独立出版社1943年版。
诸青来:《三民主义商榷》,正谊社1927年初版,箴文书局1930年再版。
二、参引的今人中文论著和译著
岸本美绪:《“中国”和“外国”——明清两代历史文献中涉及国家与对外关系的用语》,《覆案的历史:档案考掘与清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2013年版。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巴斯蒂:《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的民族国家》,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蔡乐苏、金富军:《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悉》,《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曹新宇、黄兴涛:《欧洲称中国为“帝国”的早期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15年第5期。
曹跃明、徐锦中:《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之路》,《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第11卷第2辑。
常安:《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常安:《“中华民族”入宪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中国民族报》2009年11月20日。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版。
陈红梅:《民国时期回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陈理、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陈先达:《静园论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先达:《漫步遐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校,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邸永君:《“民族”一词非舶来品》,《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20日。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定宜庄、欧立德:《21世纪如何书写中国历史:“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与回应》,彭卫主编:《历史学评论》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方素梅:《从〈回部公牍〉看民国前期回族人的政治参与活动》,《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方维规:《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通考》,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方维规:《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二十一世纪》2002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