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重大意义
黄兴涛其他已完结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最新章节: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更新时间:2025-11-24 10:43:29
-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 2 汉奸与华奸之辩
- 1 抗战开始之后的民族英雄问题
-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历史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 后记
- 参考文献02
- 参考文献
- 3 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运用与思想分析的强化问题
- 2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值得深入透视的几个现象与特点
- 1 从传统民族意识到近现代民族主义
- 附录 情感思想与运动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1
- 三一点感悟
- 绪论
- 第一章
- 一延续与转换 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 2
- 2
- 二新的思想资源
- 1 郭士立与传统汉文里民族一词的早期转化
- 2 清末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来源
-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最初的指代词
- 2 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及其早期观念内涵
- 四寻归大同
- 1 五族大同 立宪运动期间的民族一体融合论
- 2 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说的发轫及其民族观依据
- 3 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
- 3 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02
- 第二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 一民国建立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 1 五族共和论及其引发的中华民族观念
- 2 袁世凯与民初民族融合的新背景及实际效应
- 3 中华民国国号早期国歌的意义与影响
- 4 李大钊申悦庐与中华民族旗帜的高揭
-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76
- 1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的诸多因素
- 2 孙中山的有关倡导及其深远影响
- 3 梁启超专研中华民族 思想来源及意义
- 4 国家主义派的关切和外蒙古独立事件的刺激
- 5 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
- 第三章 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符号的强化
- 1 两部代表性史著之诞生及其中华民族观念内涵
- 2 国民党政府和学界精英整合民族的继续努力
- 二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 1 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巨大影响
- 2 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的兴起
- 3 国共两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 4 民族复兴论的高涨内涵及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联
-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历史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 1 抗战开始之后的民族英雄问题
- 2 汉奸与华奸之辩
-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 第四章
- 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社会化与多媒介的认同表达
- 二单一性民族的中华民族观之强烈诉说与回响
- 1 顾颉刚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说及其争论
- 2 民族一元论的由来其他形态与黄帝子孙说的新解释
- 3 蒋介石以宗族说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一体观
- 三中华国族入宪讨论与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
- 1 孙科等人与中华国族入宪的努力
- 2 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说
- 四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及其与其他各方之互动
- 1 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变化
- 2 国共两党和其他各方的观念互动及其结局
- 结语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 一NATION内涵的历史性复合性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之特质
-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构还是演化
- 三一点感悟
- 附录 情感思想与运动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1
- 1 从传统民族意识到近现代民族主义
- 2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值得深入透视的几个现象与特点
- 3 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运用与思想分析的强化问题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02
- 后记
-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历史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 1 抗战开始之后的民族英雄问题
- 2 汉奸与华奸之辩
-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