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近代中国宗教与马克思主义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0]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7—9页。

[21]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10页。

[22]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11页。

[23]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12页。

[24]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13页。

[25]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15—16页。

[26]鉴莹:《佛法的马克思主义观》,《海潮音》,第13卷第9号,第14页。

[27]王小徐:《唯识研究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66—574。《王小徐居士播音演讲》,《苏州觉社年刊》,1934年,第62—63页。

[28]寄尘:《佛陀的社会主义》,《人海灯》,第5期,1934年2月,第1—3页。

[29]暮笳:《培植青年的心》,《狮子吼月刊》,第1卷第2期,1941年1月,第3—5页。

[30]焰生:《佛会小品》,《狮子吼月刊》,第1卷第2期,第27页。

[31]法舫:《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海潮音》,第29卷11期,1948年11月,第288—291页。

[32]大醒:《今日佛教的应变问题》,《海潮音》,第30卷第1期,1949年1月,第338页。

[33]石孚:《佛教面临考验》,《海潮音》,第30卷第1期,第339—340页。

[34]温光熹:《新中国的佛法底使命》,《觉有情》,第9卷第10期,1948年10月,第2—4页。

[35]温光熹:《小徐居士科学的佛法意识》,《觉有情》,第9卷第12期,1948年12月,第12—13页。

[36]温光熹:《新佛法与新政治》,《觉有情》,第10卷第2期,1949年2月,第2—5页。

[37]温光熹:《新佛法提要》,《觉有情》,第10卷第4期,1949年4月,第11—14页。

[38]竺摩:《佛法与社会主义》,《佛教教育与文化》,马来西亚槟城三慧讲堂印经会2003年版,第135页。

[39]竺摩:《佛法与社会主义》,《佛教教育与文化》,第135—136页。

[40]竺摩:《佛法与社会主义》,《佛教教育与文化》,第137—138页。

[42]竺摩:《佛法与社会主义》,《佛教教育与文化》,第140页。

[43]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1900—1949》,中华神学研究院1998年版,第294页。有关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参见田海华:《简论基督教社会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作者认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基督教世俗化的产物。”刘家峰、刘莉:《基督教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作者把基督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看作欧美和日本在中国的影响,认为:“欧美、日本基督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张仁章等所发展、提倡的耶稣主义,在中国基督教思想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张所提出的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协作等问题,在今天也仍有值得思考的价值。”杨卫华:《基督教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教外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该文对于基督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问题不再作详细考察,而专注于中国的基督教知识分子如何面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可以看作近代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与当时传入中国并影响日剧的社会主义思潮所做的思想对话。这种对话在后来的拉丁美洲及当今欧美地区仍然没有停止,仍然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讨。这方面可以参见[英]洛克曼(J。M。Lo):《基督教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隗仁莲、安希孟译,姜文彬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2期。路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杨煌:《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能统一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5期。费雷·贝托:《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付文忠:《基督教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克莱尔〈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评介》,《哲学动态》,2004年第2期。刘涛:《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对话》,《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文军、唐忠毛:《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杨煌:《解放神学:当代拉美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彭洲飞:《也谈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学理论》,2011年第4期。等等。

[44]徐宝谦:《反基督教运动与吾人今后应采取之方针》,《生命》,第6卷第5期,1926年2月,第5页。

[45]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1900—1949》,中华神学研究院1998年版,第294—295页。

[47]吴耀宗:《唯爱主义与社会改造》,《唯爱》,第12期,1934年1月15日,第3页。

[48]参见雷丽萍:《吴耀宗思想处境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15日,第95—96页。

[49]血飞:《不能自圆其说的唯爱主义》,《唯爱》,第14期,1934年5月15日,第13—24页。

[50]参见雷丽萍:《吴耀宗思想处境化研究》,2010年12月15日,第97—98页。

[51]谢龙邑:《委曲求全?》,(香港)基道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52]谢扶雅:《基督教对今日中国的使命》,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版,第5—7页。

[53]谢扶雅:《基督教对今日中国的使命》,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版,第37—39页。

[54]谢扶雅:《中华基督教初论引言》,《基督教与中国》,香港中华基督徒送书会,1965年版,第32—33页。

[55]吴利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01、10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