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之史 历史现状与展望(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关于相关教材的编纂计划及其实践;

关于该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及其实施;

西方史学原著的译介。

国人研究西方史学史达到相当的水平。

以上诸项,在60年代前期大体齐备了。总之,当时对西方史学史这门学科有了一种比较自觉的认识,这说明这门学科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了。

四、“南耿北齐”

这里说的“南耿北齐”,指的是复旦大学的耿淡如师(1898—1975)与北京大学的齐思和(1907—1980)。他们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均留学美国,同在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耿师于1932年回国,齐于1935年归来;

他们在1950年后,皆以治世界中世纪史而享誉新中国史坛;

他们都致力于西方史学的输入,积极翻译西方史学名著;

他们都是“史学史热”中的中坚人物;

他们都是60年代初高教部筹划的国家级教材《外国史学史》一书的编写成员;

他们都在60年代初发表了为创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作出贡献的重要的学术论文。

必须指出,前述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奠立所应具备的条件,无一不与耿齐两位前辈有关,尤与耿师更有紧密的联系。在60年代前期,耿淡如师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现择其要者,稍微具体化如下:

1961年发表《什么是史学史》一文,提出“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史学史体系”。

从1961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为本科生开设外国(西方)史学史课程。

1961年被高教部任命为《外国史学史》教材的主编,并努力付诸实施,这项工作因“**”而中止。

积极翻译西方史学名著,成就出众;又选译西方著名史家与流派,辑成《西方史学史资料》,内部刊用;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持续发表译文,介绍西方史学。

1964年招收国内首名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当今招收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研究生之先河。

可以这样说,耿齐两人在那时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奠立作出了开创者的贡献。上述各项,因“**”而中辍,“革命风暴”无情地扼杀了摇篮中的幼儿,把尚处在奠基时期的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摧垮了。

五、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西方史学史步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终于从“自在的”阶段进入全面发展的“自为的”阶段。

确是这样,是那如沐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学术大地,在那个年月,我国老一辈治西方史学史的学者,他们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返老还童,奋发有为,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我们姑且列出以下几位,以见一斑。他们是:吴于廑、郭圣铭、朱本源、谭英华、张芝联。1978年,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不过那时他们都已进入了花甲之年。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他们个个老而弥坚、精神抖擞地从事西方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业绩非凡,竟成了他们个人事业的一个巅峰期。

吴于廑(1913—1993),武汉大学教授。他在中国新时期,积极倡导整体的世界史观,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与周一良共同主编《世界通史》,影响深远。他于西方史学史颇多精论,见其论文集《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等。他主编的《外国史学名著选》(上下两卷)迄今仍嘉惠史林。

郭圣铭(1915—2006),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于世界史的诸多领域,多有建树,著有《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与近代两卷等。1983年,他出版了《西方史学史概要》,在学界影响深远,迄今未泯。在中国的西方史学史之史中,《西方史学史概要》是一个零的突破,乃我国学者所写的有关西方史学史的开山之作。

朱本源(1916—2006),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西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著有《朱本源史学文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等。1978年,他开始了学求人生的新起点,一鼓作气工作了二十年,成为他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黄金时代”。

谭英华(1917—1996),四川大学教授。1984年,他是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的国家级教材《西方史学史》的副主编(主编张芝联),撰写全书导论,涉猎广泛,立论精深,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章的西方史学史专论。他于近代英国史学的发展与演变尤有研究,《试论博克尔的史学》等文,堪称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