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科举制与耕读之路断绝前后的乡村社会(第3页)
[21]参见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见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19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2]《退想斋日记》,62~70页。
[23]《退想斋日记》,1897年5月18日、5月30日,72、73页。
[24]《退想斋日记》,102页。
[25]《退想斋日记》,86页。
[26]《退想斋日记》,74页。
[27]《退想斋日记》,121、609页。
[28]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转引《上海闲话》),108~10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29]《退想斋日记》,130、149~150、162、195、199、203、246~247页。
[30]“两个世界”的提法得益于张灏先生,参见其《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3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张先生主要是据钱穆先生对晚清大儒陈澧、朱一新等人学说的诠释,指出他们的思想“很少显示出西方的影响”,故得出西方影响主要在“少数几个在位的学者官员和一些在通商口岸处于边际地位的人物”这样的结论。我以为张先生对“在位的学者官员”对全国士林的影响恐怕估计过低。无论具体的诠释如何,以京师和通商口岸及其影响辐射区为一方,以广大的内地为另一方来划分晚清的两个“世界”,我想是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的了解的。
[31]《退想斋日记》,1902年2月28日诗,107页。
[32]《退想斋日记》,111~112、115页。
[33]《退想斋日记》,126页。
[34]《退想斋日记》,138页。
[35]《退想斋日记》,57页。
[36]《退想斋日记》,1896年5月25日,6月8日、1897年5月27日,58、58、73页。
[37]《退想斋日记》,135页。
[38]《退想斋日记》,139、146~148页。
[39]《退想斋日记》,146页。
[40]鲁迅曾说,“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卷,2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这里的“群”,实即主流派士大夫,因为一般的老百姓在义和团之时恰与清政府有一度的“合作”。当时“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就是那些当年曾在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选择了前者的疆臣,这次却在清廷与列强之间选择了中立(中立是新入的洋概念,从传统观念看,就是有外侮而不勤王,听凭外人宰割君主)所致。类似的心态也可见之于清季的温和改革派。他们反对革命,却承认清政府不可恃(这在逻辑上本身是不通的:清政府不可恃,就必须更换之,否则何以救亡?此派之所以得不到多少民间的支持,就在于其政治主张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些问题当然已越出本文范围,只能另文探讨了。
[41]参见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236~2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42]参见罗志田:《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
[43]《退想斋日记》,149页。
[44]《退想斋日记》,151~153页。
[45]《退想斋日记》,1907年4月9日、4月14日、1908年6月29日,159、159、169页。
[46]《退想斋日记》,1913年2月19日、3月27日、4月29日、6月27日,177、179、180、184页。
[47]《退想斋日记》,1914年2月5日、29日,191、192页。
[48]《退想斋日记》,227、262~263页。
[49]《退想斋日记》,1906年11月25日、1907年2月14日,155、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