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9]钱穆:《中国思想史》,177页,香港,新亚书院,1962。

[10]铁儿(胡适):《爱国》,载《竞业旬报》第34期。原报承翁飞、杨天宏先生代复印,特此致谢。

[1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64~165页。

[12]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页;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见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册,26~27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修订版。

[13]胡适日记,1916年7月22日,24日;林纾:《致蔡元培函》,见《蔡元培全集》(3),274页。

[14]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64页。

[15]PerryLink,MandarinDudButterflies:PopularUrbanFiEarlyTweurya,BerkeleyandLosAngeles,1980。

[16]鲁迅致徐炳昶,1925年3月29日,《鲁迅全集》,第3卷,24~25页;汤茂如:《平民教育运动之使命》,载《晨报副刊》,1927年1月25日,10~11页。

[17]转引自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25页。

[18]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2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胡适:《归国杂感》,见《胡适文存》,卷四,10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

[20]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66、229、163页。应该指出,胡适的“最重要”是数个并列,而不是通常的唯一之“最”。

[22]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23、240、66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唐德刚:《胡适杂忆》,70页,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书店影印亚东图书馆1939年版,123页。

[23]蔡和森并不认同于这些青年,他“将拟一种明确的提议书,注重‘无产阶级专政’与‘国际色彩’两点”。参见蔡和森致毛泽东,1920年8月13日,见《新民学会资料》,1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林懈:《中国白话报·发刊词》,1903年12月19日,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605页。清初的曾静说,以前的皇帝都让世路上的英雄做了,其实皇帝合该我儒生做。与林的认知恰相反。

[25]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89~90页。

[26]林懈:《发刊词》、《国民意见书》(1904年),载《中国白话报》,转引自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下,603~605、894页。

[27]梁启超:《痛定罪言》,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1~9页。

[28]杨荫杭:《老圃遗文辑》(原刊1921年11月1日《申报》),458页。

[29]胡适:《归国杂感》,见《胡适文存》,卷四,2页;胡适致高一涵等(稿),1919年10月8日,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30]本段与下段,参见胡适:《四十自述》,100页;《老章又反叛了》,见《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164~168页;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台北文海影印1936年增订版,354页。

[31]参见本书《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32]梁叔莹:《思想上的新时代》,载《晨报副刊》,1927年2月14日,1、2版。

[33]参见毛以亨:《一代新锐梁任公》,120、132页,台北,河洛出版社,1979;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1130~1131页。

[34]胡适致周作人,1936年1月9日,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297页。

[35]李璜:《我们为什么要办爱国中学》,载《晨报副刊》,1926年7月27日;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载《国民新闻》(广州),1927年5月5日,重印载《中山大学学报》1975年3期。

[36]杨荫杭:《老圃遗文辑》(原刊1920年12月20日《申报》),163页。

[37]杨荫杭:《老圃遗文辑》(原刊1921年9月29日《申报》),422页。

[38]杨荫杭:《老圃遗文辑》(原刊1923年2月3日、6日《申报》),711、713页。

[40]闻一多:《八年的回忆和感想》,见《闻一多全集》,第2卷,432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1]转引自谢兴尧:《我编专刊》,载《读书》,1995年1月号,134页。

[42]毛泽东曾在湖南组织“问题研究会”,这样重视“研究问题”的在当时国内还不多见。参见汪澍白等:《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载《历史研究》,1980年5期。

[43]恽代英信引自耿云志:《胡适年谱》,73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4]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与保守》,载《历史月刊》(台北),第29期(1990年6月),14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