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城乡疏离与乡居菁英的流向城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马儒行:《述吾乡之小学教育及民众教育》,载《乡治》2卷2期,1页。

[5]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21年2月16日,286页。

[6]参见刘成禺:《世载堂杂忆》,2~3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7]《论我国学校不发达之原因》,载《申报》,1909年5月24日,1张3版。

[8]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897年2月16日,69页。

[9]而且,在四民“分工”意识被实际接受的社会里,读书多为求仕途之“上进”,无意此途的农民通常缺乏需要识字、算账的“自觉”,而将此功能划归读书人。这是民初乡村教育总不那么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详另文。

[10]《霸县新志·礼俗》,1934年铅印本,转引自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36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彭湃:《海丰农民运动报告》(1926年),见《彭湃文集》,1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按《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至少有两种版本,文集称其所据是广东省农民协会1926年10月出版的单行本,本文所引这段叙述在稍早《中国农民》刊出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中尚不存在。

[12]鲍祖宣:《国难时期的妇女教育》,载《女子月刊》,4卷1期(1936年1月),26页。王奇生在其《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已引用此文部分内容,收入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558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3]彭湃:《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见《彭湃文集》,110页。

[14]问天:《述内地办学情形》,载《教育杂志》第1年第7期,621页。

[15]马儒行:《述吾乡之小学教育及民众教育》,载《乡治》2卷2期,2~3页。

[16]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54页。本文两引钱穆的见闻,皆与他处不同,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比一般时辈更好,或也来自其与众不同的经历乎?

[17]彭湃:《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载《中国农民》,第1期(1926年1月),59页。刘大鹏几乎同时的观察很能印证这一见解:该乡的官道社演唱傀儡小戏,“每户出钱至三元、五元不等,率皆情愿”;而由村公所分摊捐款,“每户一元、两元,上户则七八元、十数元不等,乃竟未免有怨声”,村长不得不寻求他这样的士绅来帮助解决困难。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27年5月2日,353页。

[18]胡适:《归国杂感》(1918年1月),见《胡适文存》,卷四,10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

[19]傅斯年:《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1950年),见《傅斯年全集》,第5卷,19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0]何刚德就说,科举时代,“秀才训蒙学,资馆谷以终身;卒未闻大家有闹饭者。知吃饭之人必须安分,否则未闻有不乱者也”。他任江西建昌知府时,“旴江书院生员膏伙月六百文,童生三百文。余嫌其太薄也,乃捐廉加倍给之;汝们月得千二百文,或六百文,皆喜形于色,优游过日”。到“民国元、二年,机关林立,学生得事较易,而俸薪皆百数十元不等”。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期望值,后来虽已“事少人浮,而谋事者仍不肯贬格小就”;对每月“十余元馆地,个个以为不满意”,仍“非百数十元不可”。何刚德:《客座偶谈》,卷二,页12B、7A~8B。

[21]此点承王汎森先生提示。

[22]彭湃:《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载《中国农民》,第1期(1926年1月),54页。

[23]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载《东方杂志》,24卷16号,5~6页。

[24]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1929年),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896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25]KL:《乡村颓败了,到乡间去!》,载《(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1月12日,3张4版。此文部分内容已为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一文引用。

[26]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载《东方杂志》,24卷16号,5~6页。

[27]俞庆棠:《今日青年的烦闷与出路》,载《申报月刊》2卷1号(1933年1月),53页。

[28]如她希望青年到乡村去“作农民的喉舌,说农民心里要说而达不出的话;作农民的手脑,介绍科学方法,减少农民的劳作;作农民的耳目,将国内外各种问题传递给农民,使农民知道怎样去应付。一方面乡村情情愿愿的供给青年生活上的需要,同时乡村可以得到许多进步”。俞庆棠:《今日青年的烦闷与出路》,载《申报月刊》2卷1号(1933年1月),53页。

[29]庄俞:《论小学教育》,载《教育杂志》第1年第2期(宣统元年二月),112页。

[30]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144~145页。

[31]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见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8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32]本段与下段,毛泽东:《兴国调查》(1930年),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202、201页。

[33]纪彬:《农村破产声中冀南一个繁荣的村庄》,载《益世报·农村周刊》(天津),1935年8月17日,11版。不过,作者也指出,他所在村的情况并非华北农村的常见现象,更可能是特例。

[34]《论废科举后补救之法》,载《东方杂志》第2年第11期,252页(栏页)。

[35]鲁迅:《文化偏至论》,见《鲁迅全集》,第1卷,4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6]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13年5月13日,181页。

[37]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26年8月14日、1936年8月17日,336、497~498页。

[38]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28年11月30日,377页。

[39]李大钊:《青年与农村》(1919年2月),见《李大钊文集》(2),288~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0]纪彬:《农村破产声中冀南一个繁荣的村庄》,载《益世报·农村周刊》(天津),1935年8月17日,11版。

[41]参见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19-1923,伟大的开端》,226~24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2]参见“学术界生活独立问题讨论”,载《教育杂志》14卷5号(1922年5月)、14卷6号(1922年6月),19895-19901、20033-20035页。

[43]瞿秋白说:帝国主义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宗法社会制度,“科举的废除,世家的颓败,所谓‘士绅阶级’日益堕落;外货充斥,原料输出,农民阶级更破产得不了。于是社会上发生两种游离份子:‘高等流氓’与‘下等兵匪’——都是造成军阀政治绝好材料”。秋白:《政治运动与智识阶级》,载《向导》18期(1923年1月31日),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向导周报社汇刊本,147页。其实,读书人中层次较低的“游离份子”和农民中“破产”之人往往也是革命的主要人力资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