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第5页)
2。原因
关于多动症的原因,目前较多学者倾向于认为是许多不同病因所致的一组综合征,或是先天遗传不良、某种神经递质缺陷的基础上,加上后天某些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精神创伤,促使了症状的出现或发展。①研究发现,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患本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遗传对该病有影响。②脑部的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轻微脑损伤也可导致此症,致病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外伤及出生时的难产或窒息等。③重金属中毒,特别是长期暴露在铅尘过高的环境中可造成问题行为和学习困难。④成人不良教育方法,如在孩子专心做某事时经常打断,使其不能保持注意力,或向幼儿提出超出其年龄特征的教育要求令其不能达到产生心理压力所致。⑤感觉统合失调也会引起儿童多动、难以自控。
3。矫治
①优生优育。②消除导致幼儿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增加文体活动。③通过饮食调节,牛奶有助于血液中铅的析出,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限制西红柿、苹果、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疗效。④对患儿进行发展其注意力的专项训练(如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走出迷宫、连线条)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⑤遵医嘱用药物辅助治疗。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发育障碍,《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1992)将其定义为:在3岁以前表现出异常、有缺陷的发展;特点为在社交互动、沟通、重复行为三方面的功能异常。该症一般起病在3岁以前,男童的发病率比女童高出三至四倍。
1。症状
①人际交往困难。自闭症儿童缺乏社会兴趣,难以和亲人建立亲情关系,没有对亲人的依恋,对人缺少反应,不看人,不理人。②言语和语言障碍。约有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语言,有语言的也表现出鹦鹉学舌,答非所问,声调缺乏变化的特征。③兴趣狭窄而异常,行为刻板,难以适应新环境。自闭症儿童缺乏正常儿童对玩具的通常喜好,他们可能喜欢观看车轮转动、踩踏窨井盖,旋转物体等,并长时间地重复该行为;有些患儿会有自伤行为,如抓、咬、用头撞击等行为,也可能攻击他人;他们极度讨厌改变,具有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习惯,稍有变化就会以大哭大闹来抗拒。④缺乏日常生活能力,表现出明显障碍。⑤感知觉和运动障碍。许多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感知觉障碍,有些对感觉刺激如光、噪音、触觉或痛觉等反应过度迟钝,有些则反应过度敏感。⑥认知缺陷。孤独症发生在从超常到弱智的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身上。而且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伴随着智力障碍。大约20%的孤独症儿童有正常智力;30%有轻度至中度智力障碍;42%有中度和极重度智力障碍。
2。原因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家庭环境、遗传、脑部疾病、孕期和围产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有关。也有调查资料表明,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多数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成天忙于工作,极少与孩子互动,亲子关系较冷淡,导致患儿缺乏情感、语言等丰富刺激,没有形成良好社会行为,但也有较多研究否定了该观点。可以肯定的是,本症生理性因素的可能性大于心因性。
3。矫治
该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后好坏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后来能自食其力,有的则需依赖他人。但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认为最重要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儿的社会能力、语言能力、智力等不同制订教育及行为矫正计划,原则上不使用精神药物。
(四)儿童**症
儿童**症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率为1%~7%,多见于学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女发病率比例为3∶1。
1。症状
表现为同一组肌肉快速、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的**。最常见的是头面部肌肉,表现为做鬼脸、皱额、眨眼、皱缩鼻子、鼻翼**、露齿、咬嘴唇、伸舌头、面颊肌**、伸缩颌部、点头、摇头、颈肌**、头向一边倒、头部转动等。也可发生于上肢、下肢、躯干肌及消化道。患儿可凭自己的意志有意识控制数分钟不**,但随之而来的是短暂的更频繁的**。
关于**症发生的原因,有专家认为可能与情绪尤其是焦虑情绪有关,常常是儿童对于某些心理上的冲突矛盾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也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过活动遭限制历史有关。有人根据学习理论认为,患儿一开始只是对他人生理缺陷或病态(如他人面部**等)的模仿,后成为习惯性**。此外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称为诱因。
3。矫治
对于患儿病前心理因素积极分析,找出可能的造成患儿心理紧张的因素,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缓解其压力,满足其需要;对于轻症患儿,家长应消除由于过分关注而造成的强化影响,使患儿不把注意力集中于“**”,使其自然消退,也可辅以行为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采用药物或针灸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五)遗尿症
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1~2岁的儿童尚不能控制大小便;2~3岁儿童中约有80%以上的儿童可以主动控制大小便,但对夜间尿的控制较差;4~5岁儿童约有80%可以控制夜尿,即4岁时仅有20%幼儿遗尿;5岁以后能控制夜尿;10岁时有5%的儿童有遗尿,少数患儿的遗尿症状态持续到成年期。遗尿症的男孩比女孩多两倍以上。
1。症状
一般而言,幼儿5岁以后仍出现的在睡眠中不由自主地排尿,按国际统一标准,5~6岁每月至少尿床两次,再大些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一次就可确证为遗尿症。
2。原因
遗尿症的发生有生理、心理因素及教育的影响。
(1)生理因素。第一,遗传。目前,已从“遗尿症家族”中找到遗尿的遗传基因,位于第13对常染色体长臂上。第二,疾病。如脊髓病变,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遗尿,肠道寄生虫、外阴周围皮肤炎、**结石等病变引起的遗尿,脊柱裂、尿道狭窄引起的遗尿等,此外,糖尿病患儿也有遗尿现象。第三,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全或失调及**发育迟缓。
(2)心理因素。第一,患儿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幼儿在生活中遭受重大创伤,或生活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造成心理紧张,会出现退行性行为,以遗尿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过度疲劳,睡眠过熟,以至于大脑不能接受来自**的尿意刺激而觉醒。第三,梦境影响,有的孩子梦见自己上厕所,这实际上是有尿意了,但未能及时醒来,于是造成尿床。
(3)教育失当。第一,父母对幼儿的排尿训练缺乏或不当。第二,孩子遗尿后父母态度粗暴,使幼儿精神紧张,进一步破坏其正在建立的自控排尿能力。
3。矫治
(1)明确病因。带孩子到医院做详细身体检查,确定导致孩子遗尿等原因,以确定是生理病理原因还是心理、教育原因。
(3)对于非病理性的遗尿,首先要解除患儿的心理压力,并帮助幼儿建立排尿的条件反射,在患儿经常遗尿的时间前,提前半小时将患儿唤醒,起床排尿,长此以往,建立起条件反射,孩子会养成在固定时间上厕所的习惯。
(4)遗尿会让幼儿感到不安、羞愧和自卑,因此应从精神上对其进行抚慰,不嘲笑、不训斥,让幼儿意识到遗尿是一种病,但只要耐心治疗,就能被治愈。
(5)生理病理原因应及时就医。
[1]王建国,王凤枝:《儿童异食癖112例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23期。
[2]肖征:《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单大卯:《对城市与乡镇幼儿园810名3~6岁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测试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傅桂英,陈甘讷:《学前儿童气质特征与感觉统合失调相关关系的研究》,《四川医学》,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