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第4页)
交叉腿发作,又称习惯性外**摩擦、情感交叉擦腿动作。指小儿摩擦外**(外**)的习惯动作,多见于1~3岁的幼儿,4~5岁也有发生,女多于男。
1。症状
幼儿将两腿交叉上下移擦,或跨坐在某些物体上活动身体,摩擦**,伴有面红、出汗、眼发直、呼吸短促、心跳加快等症状,此时小儿全不关心外界事物,女孩**部充血,男孩阴茎**,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
2。原因
出现该现象往往是有外阴局部刺激,如外**湿疹、蛲虫、不洁、裤子太紧、男孩**引起包皮发炎等,导致外阴发痒,于是小儿就用两腿摩擦来止痒,因而形成习惯。还有的婴幼儿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无玩具可玩时会把自己身体当作玩具玩,在国内某些成人喜欢在逗男孩时玩弄其**,这也可能成为男孩刺激自己**的原因。
3。矫治
①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清洗外**,穿的裤子不要太紧太厚,被子也不宜盖太厚,并注意不要俯卧睡觉,以免刺激外阴。②睡眠有规律,勿让孩子过早卧床,睡醒后也不要赖床,日间可给孩子设置需费体力的游戏或体育活动,以便卧床后尽早入睡。③生活中多关心幼儿,并培养幼儿广泛兴趣,当幼儿正在夹腿摩擦时,不可严厉训斥,应设法转移其注意力。④成人要注意保护婴幼儿隐私,尽量不身着开裆裤,以免孩子随意坐在地上导致外阴不洁或把**当作玩具玩耍,成人也不应玩弄婴幼儿**。
七、其他神经心理障碍
(一)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SeiveDysfun,SI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指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正确有效分析和综合处理,致使个体与外界的接触发生障碍,使儿童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能力,导致行为失调。[2]感觉统合失调(以下称“感统失调”)多发生在5~12岁儿童身上。儿童感统失调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模式有关的一种时代疾病,该病在学前及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为10%~30%,对于学前儿童,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城市学前儿童中20%~30%有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3]还有的研究发现,乡镇幼儿园儿童感统失调率高于城市,男性学前儿童感统失调率在前庭平衡能力、触觉、本体感觉等方面明显高于女童。
1。症状
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按照感觉的类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①视觉统合失调。这是个体对于视觉刺激物无法准确或完整辨别、组合与认知,从而造成视觉和其他功能不能在行为上起到统合。如空间知觉不准确、左右分辨不清、外出易迷失方向、拼图游戏表现出困难、写拼音写字常左右颠倒,如把“b”写成“d”。②听觉统合失调。这是指由于听觉辨别力、记忆能力、排序能力、理解能力、听说结合的能力等不能正常发挥而造成的一些功能相互配合的错位。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或记不住老师说的东西、常常听而不闻、不喜欢与人沟通、语言能力较差、常常自言自语或尖声大叫。③触觉统合失调。表现出触觉敏感或迟钝。触觉敏感的儿童讨厌别人各种形式的触摸,包括洗澡、洗头,甚至穿脱衣物;触觉迟钝的儿童痛觉迟钝,以至于常常受伤流血,孤僻、不灵活、反应慢等。④前庭统合失调。前庭感受器(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位于内耳,是身体的平衡器官,协调身体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前庭统合失调的幼儿平衡性差、易摔跤、经常碰撞东西,动作笨拙;常不能准确判断方位,因分不清左右而经常穿反鞋子;过于兴奋,爱做小动作,易冲突;有阅读障碍,常常漏读、跳读、串行;对于需双手协调完成的动作常做不好。⑤本体统合失调。本体觉是指大脑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其发展是以前庭平衡觉和触觉的发展为基础的,它能告诉个体关于自身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本体统合失调的幼儿表现出拍球、跳绳等动作不协调、唱歌跑调、发音不准确;上课不能久坐,常东倒西歪,颈部常因无力而不能长时间支撑头部;上课发言口吃、语言表达差;做事拖拉,人际关系差,缺乏自信,脾气不好等。
2。原因
感统失调有多方面的原因。①遗传因素。傅桂英等[4]的研究发现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较易养型高,难养型儿童触觉统合不良得分最低,这表明感觉统合与气质有关。②孕产因素。孕期先兆性流产、妊娠反应严重、孕期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易造成胎儿营养不良或早产;孕期不良饮食如吸烟、饮酒、浓茶及咖啡等会造成脐带毛细血管萎缩,造成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分娩时异常(如羊水过多或过少、脐带绕颈或脱垂、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易造成胎儿缺氧;有研究认为剖宫产儿童缺乏经**分娩时头部的下降和对身体的挤压,因此更容易发生感统失调。③抚养不当。如过分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哭,造成孩子心肺功能减弱,口腔缺乏锻炼;家长摇抱少,孩子静坐多;家长过分注重清洁卫生,孩子无法与环境中的事物充分接触,缺乏触觉刺激;使用学步车或过早练习走路,忽略了爬行,导致儿童平衡觉和本体觉未得到充分发展;家长将孩子交给电视机,导致孩子交流、活动过少;亲子之间未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④错误的教育。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情感沟通和爱抚不够,使孩子出现肌肤饥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3。矫治
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应正确对待,不能将孩子因感统失调出现的行为表现定性为品行不良而采取极端、粗暴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儿童的外部感觉训练,如拥抱、抚摸以发展幼儿触觉,视敏度、视听分辨力、视听记忆力等训练、听觉理解力(如猜谜语)、听说结合训练(如词语接龙)、视—动统合联系(如穿珠、连线、剪纸)等。
例如:请将下列数字中的“2”圈出来(视觉分辨练习)
3825462790253798
4167280521372461
6092148937240390
对于平衡觉、本体觉等内部感觉可通过运动训练,它主要运用滑板、吊桶、大笼球、平衡木、袋鼠跳、大陀螺等感统器具,对幼儿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促进幼儿神经及其功能发展,实现感觉统合(见图8-1)。
图8-1感觉统合训练器材
也可结合一些肌肉训练操对幼儿进行身体各部分肌肉训练,如彭海红和甘雯编制的感统训练操,能较好地弥补场地和器械的限制,也能促进感觉统合。
(二)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性多动障碍(Atte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一种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的神经和精神障碍性疾病。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V)主要从症状上对该病进行了描述,并从两个维度(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将ADHD分为三个亚类型:注意缺陷主导型(ADHD—I),多动冲动主导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ADHD以混合型与注意缺陷型为主,多动冲动型非常稀少。一般来说,国内外多数报道患病率为1。5%~10%,患者中男孩为女孩的3~4倍,30%~50%的患者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需注意的是,从国内外的情况看,近年来有被诊断过滥的趋势。
自测儿童多动症
对儿童多动症应全面分析,慎下诊断。家长和教师可参照以予自测,若具备4条以上,请带儿童到相关心理卫生门诊检查,以免贻误。
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常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做事粗心大意,常常有始无终。
5。很难集中思想听课、做作业或其他需要持久注意的事情。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8。难以遵守几天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9。学习困难、成绩差,但不是因为智力障碍引起的。
10。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
(资料来源:麦少美,高秀欣。学前卫生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症状
①注意障碍。这是该症最明显的表现,患儿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一定的场合或事物,缺乏选择性集中注意力,对于任何已开始的活动不能坚持始终,常常半途而废。②冲动性。患儿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做事仅凭兴趣,情绪波动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易过度兴奋、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则易怒,发脾气、哭闹,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③行为过度。患儿从小就活动量大,有的在胎儿期就表现出好动,进食、睡眠等难以形成规律,好破坏,爱冒险,不知危险,其多动行为常不分场合。④学习障碍。虽然患儿智力无缺陷,但表现出学习困难。前三种症状是ADHD的核心症状,第四种则是注意缺陷的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