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对症护理

(1)口腔溃疡处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还可局部给予口腔喷雾剂,如达芬拉露、新净界。同时,辅助给予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促进恢复。

(2)抗病毒护理。常在疾病期间选用利巴韦林。若白细胞高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菌素。也可服用清热解毒中草药,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大青叶合剂等。

(3)注意观察,严防并发症。若经护理不见好转,出现口腔糜烂加重、高热、头痛等症状时,应到医院进行医治。

(四)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成人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充分清洗学前儿童使用前后的奶瓶、奶嘴;勤晒衣被,多通风。

3。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八、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型。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的是甲型和乙型,尤其是乙型肝炎。

(一)病因

1。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的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H**)。甲肝发病主要以3~7岁的学前儿童为主,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其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其大便自潜伏期末期至发病后2~3周具有传染性,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唾液、胆汁等中亦存在病毒。H**主要由消化道排除,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发病没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亦无季节性特点。其传染源主要为乙肝病人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感染HBV与家庭成员,尤其与母亲关系密切。HB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中,通过输血、应用血制品不当,或被污染的医疗用具经针刺、注射、采血和血液透析等途径传播学前儿童。另外,患者唾液、鼻涕、乳汁中也亦带有病毒,如果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密切接触(共用牙刷、食具、哺乳、接吻等)也可造成传播。

(二)症状

以恶心、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部分患儿出现黄疸和发热,无症状感染者较常见。

1。急性肝炎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肝区不适、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并伴有尿黄如浓茶水色,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呈灰白色等症。根据是否出现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的症状

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症状为迁延不愈,症状及肝功能损伤并不严重,或反复波动,临床症状轻微。

(2)慢性活动型肝炎常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恶心、低热等症状,肝功能持续反复异常,有的患者可于颈、前胸部出现红色充血性皮疹,周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蜘蛛爪(蜘蛛痣),手掌两侧肌肉处发红、手心不红称为肝掌,面色晦暗,并可出现其他脏器损害的症状。

3。淤胆型肝炎的症状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呈灰色,且黄疸持续时间长。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症状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4。重型肝炎的症状

由于病毒在肝内大量繁殖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导致肝功能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最高。

(三)护理

1。休息:无黄疸型肝炎,临床无明显症状者不强调卧床休息。黄疸型肝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黄疸基本消退,重型肝炎必须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利康复。

2。营养:合理安排患儿饮食,保证适当营养,应进清淡、低脂、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四)预防

对病毒性肝炎要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理的原则,防止流行。

1。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隔离期一般为自发病起连续3周。集体机构需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隔离后,病人用过的食具、用具等亦要进行严格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