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5页)
2。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不与其他儿童接触;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予以隔离治疗。
3。严密观察接触者(儿童或机构工作人员)7天。
4。保持环境卫生和清洁。接触和护理患儿时要戴口罩,并及时洗手;对患儿的痰和鼻涕应放在纸里用火烧掉;对患儿接触过的食具、器皿等进行消毒处理,对病人停留过的房间用熏蒸食醋消毒半小时后开窗通风。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病后可产生终身免疫力。该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在集体教育机构中,极易发生暴发性流行,多发于冬、春季。可引起全身其他器官及腺体疾病,如睾丸炎、卵巢炎等生殖系统并发症,脑炎、耳聋等神经系统并发症,胰腺炎等。
(一)病因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甚至更长时间内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寄存于患者血液、唾液和尿液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受病毒污染的食具和玩具而传播。
(二)症状
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为18天)。多数患儿以耳下部肿大为早期表现,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全身不适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部位肿痛,伴发热,体温高达38℃~40℃。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触之坚韧有弹性,微触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大部分患儿双侧肿胀。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逐渐消退。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个人卫生,多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2。对症护理
(1)腮腺肿痛时冷敷,或以中草药外敷(如青黛散、紫金锭等)。
(2)高热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醇浴(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
(3)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如并发睾丸炎时可用棉花及丁字带将睾丸托起,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重症病例可短期用氢化可的松静点治疗;并发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输液加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预防
1。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2。对与患儿接触者的易感者,应严格检疫3周,接触者可服用板蓝根预防。
3。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保护易感人群,降低发病率,疫苗一般无发热或其他反应,但孕妇、免疫缺陷及对鸡蛋过敏的患儿宜忌用。
七、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该病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春末夏初。
由于肠道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而成人大多可通过隐形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所以手足口病患者多为学前儿童。其中,托幼机构是发病的主要场所,家庭中也有类似发病集聚现象。
(一)病因
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和埃可病毒。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均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急性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传播,接触受病毒污染的手或衣物等也是重要途径。
(二)症状
1。一般症状
潜伏期2~7天,病程初期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1~2天后,口腔内出现小疱疹及溃疡,在舌、颊黏膜,硬腭处多见,软腭、牙龈及咽部也可出现1~3毫米直径大小的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和浅溃疡。在手、足掌心,指(趾)背及足跟部可出现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或水疱,水疱液呈浆液不混浊,较水痘小,2~3天消退,不留痂,有时手臂、腿、臀部也可出现少许斑丘疹或疱疹(见图6-3)。患儿因口腔疱疹而疼痛、流口水妨碍进食。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图6-3手足口病
2。重症症状
重症患者除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外,可同时伴有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肌阵挛、肺水肿等。极少数病例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应提高警惕。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小时,被子不能太厚太多。
患儿应多饮水和果汁,多吃青菜、清淡的食物,不吃酸、辛辣、过热、过甜、过咸的食物,吃便于咀嚼、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清洁,不要用手乱抓东西,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