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幼儿德育(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中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道德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情感等,所以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大班幼儿玩“图书馆游戏”之前,先带幼儿参观图书馆阅览室,了解阅览室的纪律,让幼儿亲自去借书、看书、与管理员对话,让幼儿感受管理员接待读者的态度。当幼儿正式玩“图书馆游戏”时,有的幼儿学习管理员的样子热情接待每一位“读者”,有的幼儿模仿成人认真看书,不说话。游戏时“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时常出现,“管理员”还主动为“读者”推荐好看的书,为他们查找需要的书。然后让幼儿互换角色,亲身体验。通过角色游戏,幼儿模仿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接人待物的态度,在游戏中身临其境地表现所担当的角色,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教师应把德育渗透在幼儿园音乐、语言、科学、体育等的教育活动中。例如,故事《小骆驼》教育幼儿要热心助人;儿歌《让座》让幼儿懂得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故事《孔融让梨》教育幼儿学会谦让;《狼来了》教育幼儿不能说谎;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幼儿爱国情操;歌曲《幼儿园里好事多》培养幼儿学雷锋做好事的品德;游戏“拔萝卜”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有正确的育人观念,应立足活动内容,找准结合点,让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幼儿在情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学以致用】

1。分析以下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不是先用“没有举手不许发言”“谁不举手我就不叫谁发言”等生硬的命令式的语言向幼儿交代纪律,而是巧妙地让幼儿自己制定这条纪律。当幼儿七嘴八舌地回答问题时,这位老师说:“唉,小红你说得很好,可惜我听不清。小明你也讲得很不错,可我也听不清。怎么办呢?我可想听你们说话了,你们自己想想办法,看怎样使老师能听清你们每个人说的话呢?”于是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了,最后他们自己想出了办法:“我们一个个轮流说。”老师问:“那你们轮流时怎么表示呢?”幼儿说:“举手!举手的时侯老师先叫到的就先说,后叫到的就后说。”这样,“举手发言”的纪律就在老师巧妙的指导下,由幼儿自己定出来了。

2。观看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分析此社会教育活动所达成的目标?

3。分别写一则利用日常生活活动、专门的德育活动、角色游戏进行德育和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的案例。

4。观看幼儿园德育活动、访问幼儿园教师、收集幼儿园德育案例,讨论和交流幼儿德育的方法有哪些?

【课外拓展】

在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策略

实施有效德育的前提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将幼儿视为独特的有自身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个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奖励频次得当

有的教师在德育中滥用奖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上课坐得端正有奖,游戏时不跟同伴打闹有奖……有些教师尤其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抢玩具,老师就奖你一朵小红花”“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饭,不浪费粮食,老师就表扬你”“你不哭了,老师就奖你自由活动”……这种对奖励的滥用容易产生“德西效应”,一是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是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赏物的关注与贪求,一切以奖励为目的,丧失内部动机。

要做到奖励频次得当,必须把握奖励的时机。如果幼儿没有内在行为动机,或者内在动机不强,教师不得不从外部激励幼儿,推动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这时采用奖励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儿已经认可道德行为本身,已经具有内部动机,此时就没有必要奖励幼儿,以免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

2。奖励程度得当

人的发展是多样的,幼儿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观作为指导,多对幼儿作纵向评价,奖励幼儿在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喜欢横向评价幼儿,往往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体验,因为在一些幼儿得到奖励的同时,其他幼儿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该慎用横向评价。

教师奖励幼儿的程度要与幼儿的表现相一致,不能不负责任地夸大其辞,给幼儿留下不真诚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过度夸大的奖励会丧失奖励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扬的具体原因,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因为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关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比如,一名幼儿摔倒了,另一名幼儿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如果教师见到后说:“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奖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了起来。你做得很好,老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方法既表扬了幼儿,又能强化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

3。奖励形式灵活多样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要多方面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奖励幼儿。奖励的形式包括有形的物质奖品(如小红花)、自由活动时间和社会性奖励(如口头表扬、点头赞许)等。有时教师还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师提供的奖品,因为如果幼儿对于奖品不感兴趣,觉得奖品太乏味,奖励就会失去激励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将行为动机内化。因此,在奖励类型方面,教师应该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奖励,因为精神性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从实施性质来讲,教师应该多采用指向行为过程的信息提供型奖励,少采用指向结果的控制型奖励。虽然控制型奖励便于教师实施,但是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来说,信息提供型奖励更为有益。

4。奖励公平、公正

奖励实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有效实施奖励的关键。如果奖励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致使奖励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受奖励幼儿的范围,照顾到更多幼儿的感受,促进全体幼儿的道德成长。莫源秋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调查研究的半年时间里,小班约有15。7%,中班约有23。5%,大班约有28。6%的幼儿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得到过教师的奖励。这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漠视甚至放弃了对这些幼儿道德发展的关注。扩大奖励的覆盖面,使更多幼儿受益,这是亟须引起教师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一种合理的奖励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奖励制度能得到大多数幼儿的认可。另外,教师还要尽量考虑大多数幼儿的情绪和感受,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并适当扩大奖励的覆盖面,让更多幼儿拥有自信与成功的体验。处于这种奖励氛围中的幼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将会大大增强。

(资料来源:黎春花,试论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7、8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