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幼教科研报告0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幼教科研报告02

2。教师让孩子们照挂图画一辆汽车。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画起来。教师把B。伊戈尔画得不大好的画给大家看,很多人笑起来。B。尤利亚说:“这像一只大象。”T。卡佳说:“这哪是汽车,是房子,不像汽车。”然后又议论起实验员的画,说出自己的看法。M。玛丽娜(4岁3个月)第一个指出画中的新东西:冷却管在流水(“水流下来了”),然后自己又给汽车加上了前灯。T。卡佳(4岁5个月)在汽车车厢里画满小圆圈儿,说:“我的汽车里装着土豆。”随后,几乎所有孩子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画了太阳。”“我画了天和云。”“我画的是晚上,好让灯在黑夜里发光。”“我画的是卧车,里面有床和桌子。”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儿童在作业中加进的自发创造性成分,是由于实验班上热烈、积极的情绪气氛,有机地产生的。这些活泼的气氛与严肃的活动相结合,促进了即兴创作内容的产生。可以假设,在利他主义交往条件下,这一年龄的多数儿童潜在创造性和天资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统计资料初测和复测结果的比较请见表3和表4(差异显著性采用了t检测)。

表3实验组儿童初测与复测结果的比较

表4控制组儿童初测与复测结果的比较

表3和表4说明,在对不依赖性进行教育培养之后,两个实验班的所有四项指标都有显著增长。控制组的不依赖性指标却普遍有所降低(小班KBB——P<0。05,其余不显著)。

儿童对课业的积极性(纠正同龄伙伴和成人的动作)与上述四项指标的等级相关系数见表5。

表5儿童对课业的积极性与训练后不依赖性变化之间的相关

续表

表5说明,各项相关系数或者无意义,或者为负相关。这证实了我们的观察,即从头至尾始终积极地纠正同伴和成人行动的儿童,在初测、复测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不依赖性。反之,K系数值较高的儿童在多数课业中是消极的,直到第五阶段才积极起来。也正是这些人在不依赖性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表6和表7采用对泥工和图画课的平行测验,比较了实验组与控制组儿童自发创造性变化的结果(由于年龄过小,小班的图画未加比较)。表中结果栏的上面一行表示儿童所画的超出作业规定部分的数量与参加上课的儿童均数的百分比(一般增长)。下面一行是教师所给示范中未规定的成分的数量与上课儿童均数的百分比(创造性的增长)。

表6小班儿童自发创造性的比较

表7中班儿童自发创造性的比较

表6和表7说明,无论学习中的一般增长,还是创造性的增长,实验组都显著地超过了控制组。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可靠地证实了关于成人与儿童间的利他主义交往方式,可以促进儿童不依赖行为发展的假设。儿童在课业过程中产生的不依赖行为,后来又在12种测验情境中表现出来。这说明儿童的不依赖行为发生了广泛的迁移,开始成为一种个性品质。而控制组按传统方法进行的教学,使儿童的不依赖性有降低的倾向。

第二个重要事实是,利他主义形式的交往提高了儿童自发的创造积极性。可以这样说,自发创造积极性是另一种年龄新质,它是一层“外壳”,里面包含在各种活动(绘画、塑造、学习语言、体育训练)中的不依赖行为。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查明了在利他主义方式的交往中,儿童对成人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中有两个明显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成人对持否定态度的儿童的容忍使全班纪律有所松弛,一些儿童则逐渐放弃否定的、侵犯性的行为。在这一阶段,成人要想坚持实行利他主义形式的交往,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在第二阶段,儿童对成人的友好态度迅速增强,纪律恢复正常,侵犯性行为消失。必须指出,在教育实验中形成的纪律,与权威交往中那种纪律有质的差别,如果说后一种纪律是以害怕惩罚为基础的,那么,前一种纪律则以友好和相互信任为基础。

儿童对持利他主义态度的成人看法的变化,很像M。N。丽西娜等人所说的那种变化。她们的研究证明,让儿童进行民主的友好交往,能够促进他们对待成人的积极友好态度的形成。本研究还揭示出儿童对待成人态度的一些新特点,首先是从最初的冷淡态度向带有相对立的双重特征的态度(温情的依恋—侵犯与否定)的转变,并且进一步变积极否定态度为积极肯定态度。可以说,这一特点是利他主义交往所特有的。这种交往与善意的民主交往不同,儿童是把它看作与习惯的对成人态度完全不同的形式接受的,它引起了儿童的各种不同的反应。

有趣的是,儿童对待利他主义态度的成人的看法,在研究因故中止两星期后,发生了显著的积极的变化。原因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当成人向表现不友好的儿童持热情态度的时候,他们对儿童来说即变为非常必要的人。失去这样的人,儿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后悔情感,并对成人报以积极态度。

本研究证明,利他主义交往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几种对于社会颇有价值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它同时还保证着在“幼儿园教育大纲”要求的整个范围内儿童掌握知识的质量。

本研究带有实验性质,以便探索儿童个性形成的新途径。因此,我们才按照最纯粹的利他主义交往形式,组织了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

资料来源:《心理学问题》,1981(2)。

北京15所幼儿园玩具提供与利用状况的调查

北师大教育系1989级“玩具提供与利用”调查组

陶沙执笔

1。调查目的与方法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落实,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发展,已成为当前幼教改革的重点。玩具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益受到关注,如何让玩具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1987~1989年,十省(市)的协作调查从“静态拥有”这一角度涉及了“玩具的提供与利用”。在实际中,“有玩具”“用玩具”以及“尽玩具之用”是不同的,而后两者是使玩具服务于幼儿发展的关键。因此,本调查从“静态拥有”“动态占有”两方面出发,更侧重后者,试图为揭示目前幼儿园玩具提供与利用现状并加以改进提供参考。

本调查随机抽取北京城区15所幼儿园,对教师进行了“玩具提供与利用”的问卷调查。又对其中4所园的一些班级进行了自由游戏活动的观察,并同这4所园的园长或园长助理进行座谈。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观察了12个班(大、中、小班各4个)的自由游戏活动,同园领导座谈4次。

2。结果分析

从问卷、观察、座谈三种方式收集的有关资料中,发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玩具不足和单一化现象比较普遍。问卷结果显示,59。7%的班级玩具种类或数量不足。在种类分布上,从多到少依次为结构玩具(73。2%)、角色游戏玩具(17。5%)、体育游戏玩具(9%)、玩沙玩水玩具(0。3%)。观察所见与此基本一致,4所园12个班中插件占绝对优势,玩沙玩水玩具及沙坑水池也未见到。玩具单一化现象很明显,也较普遍。

插件备受青睐,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看到它对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空间认知等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如果它“排挤”了其他玩具,将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而且对小年龄幼儿来讲,插件的安静性、需较长时间坚持性的特点与幼儿好动特点相矛盾。在一个小班观察时发现,半小时中玩插件的35名幼儿无一坚持15分钟以上,仅4名幼儿插出了作品,27名幼儿在活动中有乱扔或攻击性行为,15名幼儿表情漠然,没有积极插拼的行为。

(2)自制玩具种类少、数量少、质量不高。8。8%的教师对自制玩具持有否定态度,8。9%的教师经常为幼儿制作玩具,多数教师认为自制玩具还是有用,但不常制作。自制玩具主要限于户外活动用具,以“沙包”“尾巴”为主,而且有一些很不耐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制作玩具主要为了达标,因此教师制作玩具是一时之事,未纳入教育计划,而且缺乏指导与培训,这样的应付之作自然既少又粗糙,难以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力工具。

(3)玩具提供以教师较高控制程度下给幼儿一定选择自由的方式为主。实际上,由于玩具种类单一化、自制玩具也不足,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而在对所拥有玩具的使用上看,从设备、放置到投放各环节,多数班级提供玩具是在教师较高控制度下给幼儿以有限自由。问卷结果表明,95%的班有专门的玩具柜(架),并且不上锁,但从观察得知,12个班的玩具柜(架)的高度不利于幼儿自如取放玩具。58。8%的班级以种类或是否会在教学中使用为放置原则,仅有38。8%以利于幼儿取放为准。与之相关,根据教育计划或种类由教师有控制地投放为原则的占59%以上,29。6%的班级中由教师分配玩具或指定某一范围。在观察中发现,12个班中有8个班是由教师先限定玩具种类再由幼儿自己取用;活动过程中有5名教师有阻止幼儿更换玩具的行为。这样看来,玩具向幼儿开放的程度并不高。

(4)在大型器械的使用上,不少教师持焦虑心态。15所园都有2件以上户外活动的大型器械,组合架最为普遍。在使用上,70%的园各班轮流使用,30%的园按年龄分用。问卷结果显示,当幼儿玩大型器械时,71。2%的教师既强调安全又鼓励幼儿玩;但有23。8%的教师很担心,不引导幼儿去玩;还有5%的教师甚至采取了减少玩的次数和时间的消极策略。可见为数不少的教师(占近30%)对幼儿玩大型器械过度焦虑,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5)在对幼儿进行指导的问题上,关于教师与幼儿各自地位的认识有待澄清;而且指导行为上被动多于主动。60%以上的教师认为在幼儿玩玩具时应加以指导,但这种积极的行为意向并不直接导致有效行为及积极的效果。除去游戏开始时分发玩具及结束时收放玩具两环节以外,在游戏过程中,17。3%的教师只作为旁观者,不加干涉;而涉入的教师有三种:10%出于维持纪律,27。2%不时地巡视,仅有39。5%的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去,随时指导。在被记录的376次教师指导行为中,79%是被动指导,占了大多数。可见,不少教师对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主导作用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并因此影响了对幼儿的指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