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教科研报告(第1页)
二、幼教科研报告
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调查
闸北区幼教科研学习小组
1。问题
幼儿在园应遵守的集体规则,是指为保证幼儿园集体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要求幼儿在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本研究拟就幼儿园应建立哪些集体规则、目前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幼儿不能遵守某些集体规则的原因进行调查,取得具体资料,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依据。
2。方法和结果
(1)参加调查的九所幼儿园分别组织本园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思想品德教育部分,结合教育实际,领会讨论并提出幼儿在园应遵守的集体规则的内容,然后由我们汇总各园讨论结果,并将幼儿在园应遵守的集体规则归纳为25条,这25条即作为调查项目。
(2)抽取46个班(包括小班5个,中班21个,大班20个),每班6~12名幼儿(中、大班每班根据平时表现,剔除最好及最差各1名幼儿后,分层抽取好、中、差各2名,共6名幼儿;小班用同样方法分层抽取好、中、差各4名,共12名幼儿),调查对象共为306名。组织教养员按调查项目逐一调查每个幼儿的具体表现,并做好记录。然后,对每一幼儿每一项目的表现进行评定。评定分为“能遵守”“基本遵守”和“不能遵守”三类。三类的评定按遵守与否的“经常性”和“程度”两个角度进行(具体标准从略)。
等级划分结果及名次排列见表1。
以一、二、三等项目为幼儿遵守得比较好的集体项目,以四、五、六等项目为幼儿遵守情况一般的项目,以七、八、九等项目为遵守得比较差的项目,根据这一标准,可找出目前本区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比较好的项目依次为:第23项“午睡时衣服鞋袜放在规定的地方”;第6项“游戏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第20项“离开活动场所时应报告老师”;第10项“上课时要举手发言”和第4项“游戏时不乱丢玩具”,遵守得较差的为第16项“走路时不推人”;第8项“上课时不做小动作”;第3项“游戏时不争夺玩具”和第7项“上课时保持正确坐姿”。
表1306名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的情况
续表
(4)分别向9所幼儿园教师报告上述调查结果,并组织教师讨论遵守得比较好的五大项目与遵守得比较差的四大项目的不同特点,寻找造成两类项目的原因。
(5)对遵守得好的五大项目和遵守得差的四大项目分别逐条调查其原因,前者调查对象分别为第一次调查对象中对该项目“能遵守”与“基本遵守”的幼儿。后者调查对象分别为第一次调查对象“不能遵守”与“基本遵守”的幼儿。遵守与否的原因由班级教师根据日常观察进行分析评定。将遵守得较差的四大项目的调查结果分别整理为表2、表3、表4、表5。
表2游戏时争夺玩具的原因、人数、百分比
表3上课时坐姿不正的原因、人数、百分比
表4上课时做小动作的原因、人数、百分比
表5走路时推人的原因、人数、百分比
3。分析与讨论
(1)在确定集体规则时应考虑是否直接影响其他小朋友活动,是否造成教师教育活动的停顿,使整个活动受到干扰。
由于幼儿园各项集体活动都有规则,我们主要选择教师常遇到的问题作为调查的项目。
(2)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的基本情况是好的。25条集体规则中“能遵守”的人数只有2项未达总人数的一半,“不能遵守”的人数平均每条占总人数的1。3%,说明这些集体规则是可行的。
(3)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凡是遵守得较好的集体规则,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都是经常教育、提醒,并且经常实践巩固的。这属于习惯的培养问题;此外,也与教师的示范、以身作则以及树立幼儿中的榜样等正面教育有密切关系。
(4)从对遵守得差的四项集体规则的原因的调查可以看出:幼儿年龄特征与幼儿遵守集体规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有兴趣。幼儿对新的玩具和班内很少玩得到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或者拿在手中不肯让给别人玩,或者从别人手中抢过来玩。
②自我控制能力弱。学前儿童内抑制的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学龄儿童和成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还很不平衡,抑制过程远不如兴奋过程发展充分。这一特点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因为“好动,不能控制自己”而在上课不能保持正确坐姿的幼儿占不能保持坐姿的全部幼儿的29。9%;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在上课做小动作的幼儿占36。7%。第二,延缓抑制是一种比较困难的内抑制。在行为中往往表现为一旦产生行为的目的,立即化为行动,调查发现幼儿对第16项“行走时不推人”这一集体规则有违反现象的占48。7%,其中为了“抢先”或因“前面的小朋友走得特别慢而不耐烦”而推人的幼儿共占73。8%。可见,幼儿内抑制发展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弱是不能遵守上述四项集体规则的重要原因。
③活动的坚持性差。后半节课开始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的幼儿占25。4%;上课时做小动作的幼儿占15。8%,可见,坚持性差是幼儿对四项集体规则遵守情况比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研究表明,由于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活动可能持续的时间较短,疲劳出现较快,因此,要求幼儿长时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保持正确坐姿是不妥当的。儿童在意志控制下紧张地进行智力活动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限度。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单调、乏味、不吸引人,幼儿只靠有意注意学习,疲劳就很容易产生。
④行为的独立性差。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活动的自觉性、有意性和独立性均受到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容易受到周围小朋友的影响。在本调查中表现为:因为别的小朋友要玩某一玩具自己也争着要玩这一玩具,因而跟小朋友争夺玩具的幼儿占14。5%,因为旁边的小朋友做小动作,自己也跟着做小动作的幼儿占11。3%。可见,加强对幼儿行为独立性的培养,是进行遵守集体原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也是造成部分幼儿不能很好遵守集体规则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的小朋友拿了玩具不准别人一起玩;自己想玩的玩具,不管别人同意不同意都要拿来自己玩。再如,有的幼儿由于家长不注意,入园时已养成跷腿、半躺等不良坐姿,上课时往往表现出来。一些幼儿的习惯性动作,如咬手指、拉衣角及纽扣,在上课时也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可见,在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则教育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家长工作。
当然,在实行集体规则过程中要防止管、卡、压,因为这与制订集体规则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
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参考资料》,1991,第43~51页。
5~6岁幼儿肌肉力量发展的研究
上海幼专嵇平
上海龙山幼儿园范六妹
前几年,上海地区对幼儿体质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19个项目的测查。结果表明,幼儿的肌肉力量较差,就背肌力与握力的平均值来看,均低于同年龄的日本、美国儿童。
有种幼儿运动生理理论,主张幼儿肌肉力量自然增长,认为不必采取加强幼儿肌肉力量的措施,即使加强也是无效的;但也有一种理论主张在幼儿阶段,应对肌肉施加一定的影响,适当增加肌肉的负荷,以增加幼儿肌肉的力量。
查阅有关资料,日本等地对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相应措施,而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没有专门加强肌肉力量的练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肌肉力量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幼儿体育的理论上提供我国自己的实验数据。我们采用等组对比实验法,试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通过测查握力、背肌力,①了解5~6岁幼儿肌肉力量现状;②了解握力、背肌力自然增长情况;③适当增加肌肉的负荷对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起的作用。
1986年3月1日~6月10日,我们分别在上海市徐汇区龙山、虹桥、漕北三所幼儿园(大班幼儿128名,其中实验班64名,男女各半,对比班64名,男女各半)进行了实验。
实验开始,对照班按原来正常的体育教育计划进行活动,即以基本动作为主的锻炼内容。实验班每周有3天按原来正常的体育教育计划活动,另外3天开展适当增加肌肉负荷的体育活动,并为此设计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练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