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行动些:走快些。

7。只合:只应该。

8。错勘:错误地判断。

9。则:只。

10。纽:拘束。

11。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元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有时加“行”字,如“我行”“他行”等。这里用的“行”,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这里”“那里”。

12。瀽:泼,倒。

13。干家缘:操劳家务。

14。烈:烧。

15。荐:祭。

16。兀那:那。兀,发声词,无意义。

17。旗枪:旗杆头。

18。暄:暖。

19。嗟怨:叹息埋怨。

20。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21。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22。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23。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24。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25。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也显不出天理昭彰。湛湛,清明。

26。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青绿色的美玉。

27。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戚。

28。三伏天道:三伏天气。

29。飞霜六月因邹衍: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拟冤狱。

30。六出冰花:指雪花。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所以说“六出”。

31。楚州:窦娥的家乡。下文的山阳县(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是当时楚州的首县。

32。东海曾经孝妇冤: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人,官吏就把她杀了。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33。每:这里同“们”。

34。内:指后台。

【欣赏指南】

这部戏写的是一个冤案的形成及其昭雪的故事,它的深刻意义在于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地抨击了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的反抗情绪。阅读和欣赏这折戏,应认识杂剧采用唱、科、白结合来表演故事的特点;体会剧本如何通过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理解这折戏结尾三桩誓愿应验的幻想情节的含义和作用。

一、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关于《窦娥冤》的剧情与结构

《窦娥冤》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悲剧,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晚年的作品,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者通过窦娥蒙冤而死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元代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与官吏的贪酷凶残,歌颂了窦娥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从而热情讴歌了被压迫民众的反抗精神。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全剧共分四折,其故事梗概是:窦娥因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迫送给蔡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不到两年丈夫死去,做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害,无意中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张驴儿借机赖在蔡家,逼迫蔡家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不料误毒亲爹。张驴儿向官府诬告窦娥,州官对窦娥施以酷刑,并以毒打蔡婆相威逼。为了使婆婆免受刑罚,窦娥屈招被判死刑。临刑前,窦娥指天斥地,发出三桩誓愿。三年后窦天章做了高官,窦娥的鬼魂向他申诉冤屈。窦天章复审此案,捕获了真凶,替女儿报了冤仇。

作为元杂剧的典范之作,《窦娥冤》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既是一个音乐单元,又是一个情节段落、叙事单元。一折戏,由同韵同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而一部杂剧的四大套曲又与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相呼应。“楔子”则是四折正戏之外的过场戏,主要起联系剧情的作用,其位置灵活,并不一定置于剧首。元杂剧采用角色化的叙事话语形式。演员既代表某个“人物”,又代表某类“角色”。“角色”是表征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善恶、美丑、忠奸、贤愚等特点的人物类型,如男女主角分别称为“正末”与“正旦”,一般都是正面人物。对人物的“角色”定位包含着作家对人生、人性的褒贬评判。元杂剧采用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一折戏的一套曲子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由正旦主唱的戏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