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一学(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在思想上有如此的观念准备,人们才能拥有一种正常的死亡意识。在面临死亡时,能接受死亡降临的事实,而不把死亡归为非正常现象而极度地恐惧、不安等。

(四)从容地面对死亡

认识到死亡既然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

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因此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医疗的失败。

一个人的生死观不仅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紧密相连,而且与个性和毕生经历及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家庭关系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一个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比较容易承受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英国哲学家罗素(享年98岁)在《怎样度过晚年》一文中指出:老年人恐惧死亡是没有出息的。形象地描述了勇于承受死亡的心理后联系自己说:“虽然眼下我还能干些事,我却也并不讨厌长眠,因为我知道,他人将会接过我不能干下去的事情,而且我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感到心满意足。”罗素就是这样看待人生,对死亡勇于承受,无所恐惧,我们每个老年人也都应该这样。

平静地面对死亡,是一种痛苦的、悲伤的、无可奈何的接受,但这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积极、勇敢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从容地走向死亡呢?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老年人应正视死亡但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可以通过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活动,与死亡作斗争,使人生更加美丽。

(2)从心理上对死亡作好充分准备。老年人一般都能预感到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剩余的时间,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从容不迫地面对死神。

(3)克服懦弱思想。生比死更有意义,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轻生。轻生是懦弱的表现,虽然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应该轻易地去死。而应紧张地生活下去,这可以使自己平静地对待死亡。

(4)正确对待疾病。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生理活动,加强人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帮助治愈和缓解疾病。因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正确对待疾病,是强者的表现。当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安乐死”也未尝不可。

老年人正确地对待死亡,战胜死亡,还需要有成熟的个性,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和稳定的情绪等心理品质,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愉快地活好每一天

既然死亡谁也无法回避,那么就应该珍惜这晚年有限之日,愉快地活好每一天。如何才能活好?不少专家教授提出了许多高明之见,即主要是心理、运动、饮食三个方面要引起高度重视。

心理因素非常重要。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调节情绪,保持愉快心情,做到开朗、诚实,否则,无论社会或家庭提供多好的养老环境,也不可能达到使之健康长寿的目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愉快、兴奋使人进取,对人对事充满热情,有利于健康;消极情绪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悲伤、忧郁使人消沉,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使人精神不振,不利于健康。所谓开朗,就是不封闭自己,坦率,能打开自己心灵的门户,正确评价自己,做到自知、自信;所谓诚实,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看待一切,能知足,顺应自然。国内外学者经研究后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有合理的认识与明确的生活目标;有愉快的情绪和幸福感;有良好的个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善于与人相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是毋需赘言的。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量运动,是健康长寿的一项有效措施。关于老年人运动,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现在运动项目很多,步行、慢跑、打球、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练气功、跳舞、舞剑……完全可以凭着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经选定,就要持之以恒,不要强求强度,也不应随大流;二是运动不要过量,千万不要幻想一运动就能百病消除,健康长寿,要循序渐进,别操之过急,不管选择任何运动项目,要使自己感到轻松舒适,不觉疲劳为原则:三是别忽视脑力劳动,老年人不宜沉溺于电视机和牌桌旁,要做些有益于动脑的活动,常言道:“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勤用脑,可使人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大家知道,合理膳食,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基础,现在我国解决了千百年来的温饱问题,吃富含营养的东西多了,于是患过去只有富贵人家患的那些诸如肥胖、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症的人也多了,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要“科学养生,合理膳食,”并开出了不少在膳食方面要粗细搭配,戒烟限酒,多吃蔬菜水果,注意各种营养平衡的好处方。

【任务导入二】面对情境四至六,你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任务一:找出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类型和需求,掌握临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

任务二:找出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变化的特征。

任务三:根据临终老年人心理特征,找出适合其心理护理的措施。

【任务分解】

任务一找出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类型及心理需求,掌握临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

关键概念:

死亡心理: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完结的认识过程及内心体验。死亡心理是老年心理学和死亡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义的死亡心理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的个体对自身以及他人死亡的认识与感受。

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临终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临终老人心理类型及心理需求了解,目的是为了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掌握老年人的临终心理,满足其心理需求,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一:老年人面对疾病或死亡时的心理与行为,显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类型?他们有哪些心理需求?

情境三中的姜大妈得知自己疾病情况时,是什么样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她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反映了姜大妈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情境四、情境五中的老人,面对死亡时,一个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一个泰然若之。为什么面对死亡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情境中两位老人的不同反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临终心理的表现,情境中老年人为什么会积极对待自己的病情?而情境五中的老人为什么会抗拒自己的病情?这些行为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如何来缓解临终老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老年人的临终心理需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