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学(第1页)
学一学
老年人的科学生死观
死是每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能否正视并正确对待死亡,将影响到整个老年期的生活。老年人不仅要正视死亡,而且更应该把死亡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起来,珍惜时间、丰富生活、爱惜生命。人在晚年保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完满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后历程,这样才体现出生命的全部意义。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终点,而老年却没有。只要你能尽应尽的职责,蔑视死亡,老年是可以很好度过的。”
死亡观是人格的集中体现。人都要死,但许多人又想逃避死。在古代中国人就忌讳“死”字,在不同场合谈论不同方式的死,居然有上百个带有美化性质的死亡别称。可见,人们由对死亡的恐惧、顾虑,而将与死亡相关的许多事都视为个人的隐私,用禁忌、回避和死亡后丧礼的张扬,将死亡的神秘感压抑在心灵深处。如果对死亡的清醒意识,会让人恐惧是一种不幸。那么,由于能够预知死亡,能使人有意识地迎接死亡对人生的挑战,就又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异之一。这是人类的一大幸事。莱狄斯劳思·鲍洛斯在《最终决断的假设》中,把死形容为人生中最高也是最有个性的行为,把人完成死的行为看成比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最大成就更具有重要价值的行为。在死的过程中,人对自己最终命运的决断表现了他一生的人格。他认为,人是受到活着时的人的意志力、认识能力或者是爱的力量的本质的制约。与这制约相反,人在死亡的瞬间开始获得了对自身的完全的支配能力,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力、认识能力及爱的力量。通过这种“最终决断”,人决定了自身的永恒的命运。由这个解释,死的意义是包括了作为人最初的全部人格的行为、意识,自己与神的会合,为实现自我决定的最高场所。
人到老年,死亡问题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只有在科学的生死观指导下生活,才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一)死亡是自然规律
对死亡具有理智的思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之一。正视死亡、准备接受死亡、不回避死亡的老年人的心情一定是精神熠熠的。人在出生之后的逐渐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教育,同样,不应忽略人的死亡教育。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得好:“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亡。”这就是人生对待生与死应有的哲学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这都可以说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教育。
当一个人感到死对自己是个十分遥远而抽象的词时,去探讨死亡观不免让人感到其中的矫揉造作;可是,面对死亡的临近,人对死亡的看法,则会决定他最后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乐观的、富于创造力的,还是沮丧的、绝望的、黑暗的。这一段人生的生活质量像取决于他的生死观和一生的人格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把生老病死看成是自然规律。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哲学家告诉我们:没有生就没有死;生殖必然妨碍永生。地球既不能维持再生,又不能维持永生。就像一个热闹的场所,挤满了人,这就需要前客让后客,死亡是每个人回避不了的人生终点。至于“人为什么一定会死亡”,科学家的解答是:我们的细胞的生命跨距已达极限,人类在遗传上注定要死亡。
既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死亡都不可避免,是自然规律,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死亡,就是摆在我们老年人面前一个严肃的问题。
(二)惧怕死亡是种本能,但不畏惧死亡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例如,动物不了解火的特性,因此,本能地会惧怕火。而这种对火的恐惧有助于它们逃离森林火灾。同样,当一个从来没见过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是在起着作用。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得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身边亲人朋友发生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每当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产生心虚。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彼此之间恋恋不舍,自然会产生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的感觉。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他们产生害怕死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也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
尽管恐惧死亡是人的本性,但人们不应畏惧死亡。只有不畏惧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心理学家认为,对生命的有限性有积极认识的人,能适应生活变化,清醒面对人生的人,自觉地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在晚年生活中才能找到新的人生意义。而恐惧死亡,偏执地贪恋生命,对充满朝气生活抱有嫉妒心态的老年人,就无法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持消极态度,这恰恰加速了自己生命周期的到来。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里说:“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一生豁达、豪放。他说过:“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墨妙亭记》);在生活里也能“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黄犬),右擎苍(苍鹰)”;十分潇洒,乐天知命,不拘小节。就是这样一个豁达豪放之人,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一诗中却写道:“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因感到老之将至,而不肯在除夕夜近前翻看新历书。其实,这也不为怪。人一方面感到“天道”(自然规律)之不可违,另一方面又因时光的消逝而感到惆怅、无奈,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仍不失为豁达之人,虽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仍活了66岁,在当时也是长寿了。可见,一时的惆怅并不意味失去了追求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真的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虽然人还活着,但事实上部分死亡已经开始发生。
对死亡的看法与晚年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美国一位长寿问题专家讲,当一个人初次来到你的办公室,样子看上去比他所说的实际年龄年轻10~15岁,假若这个人又表现出诙谐、快活的样子,那你可据此猜测他是位长寿者。如果此人光明磊落,机警灵活,心境乐观,喜欢助人,这些又是长寿者的标志。此人若对时事很关心,常感兴趣,这亦可作为长寿的依据。最后,你可向这位长寿者提个问题:“你对于死亡有想法吗?”如果他恳切地答道:“我生活美满、快活,对过去的一切没什么可抱怨的,对未来死的问题毫无顾忌。”那么,这就是一位幸福长寿者的典型性格。
蔡尚思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专家,活到103岁。蔡老90多岁的时候,仍然笔耕不辍。他82岁到江西三清山健步登顶,一群小青年好奇地猜他60岁,有的猜65岁,有的猜70岁。问他年龄几何?此事引发他的感慨,写下一首《我是忘年人》的通俗诗:“忘年人、忘年人,耄老如青春,晚上如早晨。生活过难关,常令人感叹,不怕饥寒,不怕艰难。思想求日新,只知路向前。”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休息,他幽默地说:“死后休。”他说:“人的生存就要有所作为,不能闲得无聊,无所事事,成为行尸走肉。老年人绝不等于废物。”“心思集中到学术事业上,以从事学术事业为至乐为大幸。”当有人请教他的长寿秘诀时,他引用明代一学人“祈年莫如爱日,爱日可使一日为两日,百年为千载”的话,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我的长寿秘诀。”的确,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66岁、73岁、84岁被很多中国人认为是人生的“坎儿”。许多人为了躲避死,绕过这个“坎儿”,或说岁数小、或说大、或不答,体现出对死亡的强烈忧虑。有的老年人原本身体健康,可顾虑到“坎儿”而变得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自己找了一身病。与其说是因病去世,不如说恰恰是由于这种暗示而导致死亡的发生。
(三)建立“生死互渗”的理念
一般而言,人在40岁以前是很少考虑死的问题的;40岁至50岁之间,会偶尔想到死的问题;六七十岁则经常想到死;八九十岁则天天会想到死亡问题。那么,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死品质,获得真正的生死坦然呢?
一是需要学会“生死互渗”的原理。什么是“生死互渗”?从表面上看,人之“生”与“死”的确完全不同,但深入思考,则会发现,“死”并非出现于人生命的终点,处于人生过程的最末尾,而是渗透于人生过程之中的。也就是说,“生”包含着“死”,“死”蕴含着“新生”,即所谓的“生死互渗”。
具体而言,因为人在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历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生与死虽然判若有别,但“生”的瞬间就蕴含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浑然一体的。
人的细胞、肌肉、头发等机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这是生中有“死”的表现之一;人每活一年一天一小时,过去的便永远地过去了,不可再现了,亦相当于“死去”了一年一天一小时;而人们在某个时候拥有了死亡意识之后,将伴之终生,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意识将日趋强烈,这是精神意识中包含有“死”的因素。既然如此,“死”就不是“生”的异质性存在,对每时每刻都相伴我们一生的“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二是要学会生死。人们应该立足于宇宙发展和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意识到有生必有死是宇宙发展的不变法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所以,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人们虽然都期盼高寿,希望活得越长越好,但是必须意识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无论寿命的长短,人终有一天要面对死神。死亡的降临不会因为你的心不安和不甘而隐去或退去。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尽量地把不安心转变为安心,把不甘心转换成坦然。这就叫对生死的达观。
三是要学会死亡。避免强烈的死亡悲伤,需要从生物衰老的科学中获得解决的方法。从生物学来讲,任一生命的机体都犹如一架不停运转的机器一样,时时刻刻在磨损着。人的器官从形成之日起便处于运动之中,它们当然要被损耗。一旦经历长时间的运转,人的器官便走向不可复原性的衰竭之中,人们就不可避免地步入死亡。虽然这时人们的外在表现是患了这样那样的疾病,可在本质上却是因为人的机体再不断地老化。此时,从外在的方面来说,人们当然还是应该积极地求助于医学科技,尽量地去医治自我的疾病;可从内心来说,则应该明白自己的身体正在走“下坡路”,而且这是一条不归路,它一直要把人们带往死亡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