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杀人(第2页)
一名身披破袍的老僧伫立于月牙泉畔,手中拄着一根乌木杖,杖头挂着一枚铜铃。他望着第三棵胡杨树旁新翻的泥土,低声叹息:“终究还是有人来了。”
不多时,远处尘烟滚滚,数十骑快马奔至。为首者乃马超残部将领庞德,满脸风霜,左臂裹伤未愈。他翻身下马,直奔树下铁盒而去,取出信笺细读,脸色骤变。
“少主……竟已身死?”庞德双膝跪地,仰天怒吼,“天不佑忠良!”
老僧缓步上前,合十道:“施主节哀。此信虽真,然李玄之死,未必是终局。”
庞德猛然回头:“大师何出此言?”
老僧微笑:“三年前,我曾见一人自赤谷城逃出,浑身浴血,怀抱一婴孩。他托我藏匿此子,并言:‘若天下再乱,便以此血脉续袁氏之志。’”
庞德浑身一震:“那孩子现在何处?”
“在龟兹。”老僧递过一块玉佩,“持此物往天山南麓,寻一位叫‘阿依娜’的女子,她便是那孩子的乳母。”
庞德握紧玉佩,眼中燃起烈火:“若此子确为袁昭遗孤……便是我马孟起未竟之志的延续!”
他翻身上马,厉声道:“传令全军!即刻西进,取道阳关,直入西域!若有阻拦者??杀无赦!”
风沙之中,骑兵绝尘而去。
而在江南,陆逊已率七营水师顺江而下。
战船上旌旗猎猎,每艘船首皆悬一面白幡,上书“讨逆”二字。士兵们沉默划桨,江面如镜,倒映着两岸枯树与远山。李靖策马沿岸疾驰,不断传递军令:“前方三十里即为襄阳水寨,敌军守将张?尚未回防,正是突袭良机!”
陆逊立于楼船甲板,手执羽扇,神情肃穆。副将吕蒙低声问道:“大都督,此战若胜,下一步如何?”
陆逊望向北方,轻声道:“攻下襄阳后,立即释放囚禁的袁氏旧吏家属,张贴榜文:‘袁郎归来,清君侧,复汉纲。’同时派人联络江东士族,尤其是顾、陆、朱、张四姓,告诉他们??刘邈已失天命,大汉需新主。”
吕蒙皱眉:“可我们并无袁氏嫡裔在手……万一百姓不信?”
陆逊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只锦囊:“这里有袁尚亲授之物??半枚承宗佩,另附阿古拉手书证词,说明袁昭曾存于世。只要将此物公之于众,再配合蔡昭所书檄文,民心必将动摇。”
正说话间,前方江面忽现火光。
一艘小舟逆流而来,舟上一人白衣如雪,手持竹笛,吹奏的竟是《广陵散》残章。陆逊闻声变色:“是红绡!”
小舟靠岸,红绡跃上战船,气喘吁吁:“大都督!大事成矣!蔡昭已在昨夜破窗而出,今晨现身建业城头,以血书三幅《讨逆檄文》,掷入人群!百姓争相传诵,已有数千人聚集宫门前请愿,要求彻查袁氏冤案!”
陆逊抚掌大笑:“妙哉!民心如潮,顺势而推,便可覆舟!”
他转身下令:“加速前进!明日午时前,必须拿下襄阳!我要让刘邈知道??钟山之火,不止燎原,更要烧到他的龙椅之下!”
同一时刻,汝南袁氏祖坟前,白发老仆仍在焚香叩首。
忽听远处蹄声如雷,十余骑飞驰而至。为首青年一身素衣,面容清瘦,怀抱一坛骨灰。他下马跪倒在坟前,泣不成声:“祖父、父亲、叔伯……侄儿袁承回来了!”
老仆惊愕抬头:“您是……李玄大人之子?”
青年抹泪点头:“我名袁承,父讳昭。临终前嘱我若中原有变,必归祖地祭告列宗,并持此信面见伯父袁尚。”
他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书信,交予老仆:“烦请您设法转交伯父,信中有一图、一策、一誓??图乃西域诸国兵力分布,策为联结乌孙、大宛共抗汉廷之计,誓则是……”他顿了顿,声音哽咽,“‘袁氏子孙,宁死不降’。”
老仆双手颤抖接过信函,老泪纵横:“少爷们……真的回来了。”
雪又下了起来,轻轻覆盖在墓碑之上,仿佛为百年沉冤披上素缟。
而在洛阳皇宫,刘邈正独自漫步御花园。
梅花初绽,暗香浮动。他伸手折下一枝,忽听得远处传来孩童诵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