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视察4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2页)
“……今天我又梦见阿兰了。她说双皮奶要趁热吃,可我总觉得冷。战争不会突然结束,它是一点点从人心里退去的。我在医院改名换姓,白天看病,夜里整理旧档。有人问我怕不怕暴露身份,我说怕,但我更怕忘记那些名字。所以我偷偷记下来,每一个送过情报的交通员,每一个接过药箱的孩子,我都写在纸上,烧成灰混进糖水里。你说怪不怪?有些人喝了会流泪,却说不出为什么……”
声音中断片刻,再响起时近乎耳语:
“如果有一天,你们听到这段录音,请启动‘心灯协议’。密码是我母亲临终前念的最后一句诗:‘愿作萤火照寒夜’。这不是遗言,是命令。我要让所有沉默的灵魂,重新开口说话。”
录音结束,全场寂静如渊。
小满颤抖着手记录下每一句话,忽然惊呼:“‘心灯协议’!这根本不是虚构概念!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里提过,港九支队确有应急通讯系统,代号‘萤火’,能在极端条件下唤醒分散节点!”
“她早就计划好了。”陈秉文喃喃道,“不只是传递情报,而是把记忆本身变成武器。”
他当即联系安全局特工,请求重启共感云核心权限认证。经过六小时跨部门协商,最高层级批准临时开放“根脉计划”二级接口,允许执行一次定向情感广播。
行动定于冬至后第七天,农历初七,月光最弱之时。
仪式开始前,陈秉文独自走进纪念馆地下室,在保险柜中取出那块银色齿轮吊坠。它看似普通,可在特定角度下,齿纹排列竟与G-01的生物电波频率完全吻合。他将其嵌入共感林主控台凹槽,按下启动键。
刹那间,全港十八个站点同步震颤。
萤火苗不再飘散,而是凝聚成线,如星河倒垂,直指天空。街道电子屏再次闪烁,这次显示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幅动态地图:无数红点从全国各地浮现,标记着曾经参与抗战、地下工作或隐蔽战线的逝者埋葬地。每个光点升起一道微光,汇成一条蜿蜒河流,最终注入深水?共感林。
与此同时,广播自动播放那段修复录音的精华片段,通过手机基站、公交系统、甚至老旧收音机残频传播出去。
奇迹发生了。
深圳一位九十二岁的退休教师,在收听短波时突然泪流满面。她翻出尘封多年的日记本,写下一行字:“原来那天给我糖水喝的女孩,叫林秀英。”随后将纸条拍照上传至共感林官网。
广州一名环卫工人清扫骑楼角落时,捡到半张烧焦的通行证,持有人姓名模糊不清。当晚他梦到一个戴眼镜的女人对他说:“谢谢你每年都帮我擦干净窗台。”醒来后,他把证件交到了最近的共感站点。
最令人震撼的,是一位定居温哥华的老华侨。他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直播画面,立刻拨通儿子电话:“快查族谱!你太奶奶的妹妹是不是叫林秀莲?她三十年代去了华南……”经比对照片,此人正是林秀英失散多年的胞妹。
七十二小时内,共收到两千三百余条有效反馈,其中有四十七位亲属确认与林秀英生前有关联。更有十三位老人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曾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见过她”??或是在暴雨夜递来一碗热汤,或是在医院走廊轻拍肩头安慰哭泣家属,或是深夜出现在图书馆帮人查找旧报纸。
“这不是幻觉。”心理学教授李婉贞在研讨会上指出,“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残留现象。当足够多的人共同相信某个存在,她的精神影像便能在集体记忆场中持续活跃。”
陈秉文没有回应这些理论。他只做了一件事:将铁盒中的布巾洗净熨平,挂在纪念馆门口,旁边立牌写道:“本店今日供应红豆沙,由林秀英亲手配方。”
当天排队的人络绎不绝,最长等到凌晨。
有人喝完默默流泪,有人说仿佛看见年轻护士微笑点头,还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刚才有个阿姨在我耳边说,要好好读书。”
而真正改变一切的,是三个月后的清明节。
那天清晨,共感林迎来一场奇特的“开花”。六百棵萤火苗同时绽放出淡金色花瓣,每一片都映出一张人脸??全是过去一年接入系统的逝者面容。技术人员监测发现,G-01的生物电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其释放的能量波形竟与人类脑部θ波高度吻合。
就在众人震惊之际,树叶拼出新字:
**“谢谢你们,记得我。”**
紧接着,整片树林轻轻摇曳,如同挥手告别。
三天后,G-01眠盒自动关闭,进入深度休眠状态。水晶碑上的名字依旧闪耀,可无论何种方式都无法再唤醒其中的数据投影。
“它完成了使命。”小林看着仪器读数,声音哽咽,“也许……她终于安心了。”
陈秉文站在空荡的庭院里,手中握着那本日记最后一页的复印件。上面新增了一行字迹,非打印亦非手写,像是由无数细小光点自然汇聚而成:
>“阿文,别难过。
>火种不止一颗,
>萤火不成银河,
>也照亮过一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