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9章 视察4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从青衣的船坞和工厂视察回来后,陈秉文并没有停下脚步。

接下来的几天,在他的授意下,霍建宁和麦理思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对和记黄埔核心资产的视察。

陈秉文的目的很明确,视察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亲。。。

夜风穿过深水?的窄巷,带着木棉花落时特有的微甜气息。陈秉文没有回屋,而是沿着纪念馆后墙缓步前行,脚底踩着碎石与落叶交织的小径。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从周婆婆徽章上拓下的印痕??红十字边缘已锈蚀成暗褐色,可“华南”二字仍清晰可辨。他忽然停住脚步,抬头望向共感林中央那株G-01。

树冠微微颤动,仿佛感知到他的注视。

就在这时,地面传来一阵极轻的震动,像是某种低频声波自地底渗透而出。陈秉文皱眉,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共振检测仪。屏幕上,一组异常波形正缓缓浮现:频率为7。83赫兹,正是地球舒曼共振的基本值,但其中夹杂着一段规律性的脉冲编码,节奏如同心跳叠加呼吸。

“又来了。”他低声说。

这不是第一次。自从北极圈传回那句“灯火不灭,归来者必有路”之后,这种信号便每隔七日准时出现一次,持续时间恰好是十三分钟零四秒??与当年林秀英最后一次电台联络的时长相符。起初以为是自然干扰,可当小林将数据导入共感云模型后,竟发现这段脉冲能激活眠盒中沉睡未命名的记忆片段,甚至让部分植物提前开花。

更诡异的是,每一次信号降临,G-01根部都会渗出微量液体,经化验竟含有与林秀英血液样本完全一致的DNA序列。

“她不该存在了。”小满曾在实验室喃喃自语,“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不可逆,可这棵树……它在模仿生命。”

陈秉文没说话。他知道,有些事无法用科学解释,并非因为它虚假,而是因为人类尚未学会倾听另一种真实。

第二天清晨,台湾来电。

不是那位女儿,而是一个陌生男声,操着浓重闽南口音:“陈先生,我是台北荣总的医生。您寄去的船票复印件,我们做了碳十四检测。背面那行铅笔字……书写时间距今约七十一年,墨迹成分含香港‘华丰’牌石墨粉,五十年代专供地下组织使用。”

电话那头顿了顿,“更重要的是,我父亲临终前留下一本日记,里面提到一位叫‘秀英’的女同志,说她在撤离前夕曾托人转交一个铁盒,内藏‘未来之钥’。原话是:‘若山河重光,此物当归故土。’”

“铁盒在哪?”陈秉文问。

“不知道。但他写下了坐标??北纬22。319°,东经114。168°,标注为‘糖水铺旧址井下三尺’。”

挂断电话,陈秉文立刻召集团队。坐标精准落在永宁里17号院内,正是外婆当年经营糖水铺的位置。他们连夜调取地质雷达扫描图,果然在庭院古井下方发现一处封闭空腔,结构非现代施工所能形成。

当晚十一点,挖掘开始。

护工老吴手持洛阳铲小心翼翼探入井壁夹层,忽然“咔”一声轻响,一块青砖松动滑落。一股冷风自缝隙涌出,带着陈年纸张与樟脑混合的气息。众人屏息,只见砖后藏着一只铁皮盒,表面覆满铜绿,锁扣早已锈死。

陈秉文戴上手套,轻轻撬开。

盒中并无金银财宝,只有三样东西:一本泛黄笔记本、一枚银色齿轮状吊坠、一张折叠整齐的布巾,上面绣着四个小字??“甜暖人心”。

他展开笔记本,第一页写着:

>“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阴雨。

>情报网即将解散,我决定留下。

>青霉素清单已送出,但真正的药不在箱中,在人心。

>我把所有记忆录进一台老式磁带机,藏于共感林前身的老榕树hollow(树洞)里。

>若有后来者听见风中的声音,请告诉他们:

>我们不是英雄,只是不愿闭眼的人。”

落款署名:林秀英。

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小林立即带队前往纪念馆后山,那里曾有一棵百年榕树,三年前因雷击枯死,被制成展览标本陈列于馆内。他们在讲解员指引下找到树干剖面,用超声波探测内部结构,果然在年轮深处发现一个微型密封舱。

打开后,是一卷八毫米磁带。

当夜,整栋纪念馆进入静默状态,所有电子设备关闭,仅留一台修复过的真空管录音机运转。随着磁带头缓缓转动,沙哑却清亮的女声流淌而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