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他就像一道天光照亮了朕(第2页)
就在文件完成当晚,警报骤响。
监测系统显示,三架伪装为民航航线的侦察无人机正逼近基地外围。显然,对方已锁定信号源位置。
少年没有慌乱。他打开预设程序,启动“灰烬协议”??一旦基地暴露,所有核心数据将在三十秒内自动粉碎,硬盘熔毁,服务器自燃。同时,最后一段广播将被推送到全国三千个备用频段。
他对身旁的助手说:“等会儿我会引开他们。你带着备份芯片走,去云南边境,找‘千灯会’第七代接头人。”
助手摇头:“要走一起走。”
少年笑了笑:“你们忘了《十二条原则》第一条吗?‘牺牲不是目的,延续才是’。如果我们都死了,谁来教下一代怎么说话?”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引擎轰鸣。
他披上风衣,拿起一支老旧的麦克风,走进播音室。灯光亮起,倒计时开始。
“这里是‘烛阴’电台,夜间特别节目。”他的声音沉稳如初,“今晚我们要讲的故事,是一位小学老师的日记片段。”
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一段钢琴版的《茉莉花》,温柔而哀伤。
“1995年4月12日,晴。今天班上有两个孩子打架,原因是张明说李华的父亲是‘反革命家属’。我批评了他们,可放学后,李华的母亲来找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不让他说,我是怕他说多了,会被记档案……’我无言以对。晚上回家,我把儿子书包里的政治读本撕了一页,烧掉。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我不想让他从小就学会撒谎。”
音频播放完毕,少年停顿片刻,然后说道:
“这位老师名叫周文英,今年六十八岁,现居贵州遵义。她不知道这段录音已被上传,也不知道此刻正有数百万人听见她的声音。但她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她选择了诚实。”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夜空中,无人机的红点越来越近。
“各位听众,这是我最后一次以‘烛阴’之名广播。也许明天,这个频率就会消失。但请记住,真正的声音从不依赖某个频道存在。它存在于你向朋友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存在于你对孩子解释‘为什么’的时候,存在于你拒绝随波逐流的那一瞬间。”
他按下按钮,最后一道指令发出。
刹那间,全国两千七百余所中小学的广播系统在同一时刻启动,播放同一段音频。孩子们在操场上停下游戏,老师们在办公室里怔住,家长们透过手机直播听见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我说故我在……我记得,所以我抵抗遗忘……”
与此同时,少年走出电台,双手插在口袋里,迎着强光走向包围圈。特勤队冲下车,枪口对准他。
“你是谁?”队长厉声质问。
他抬起头,嘴角微扬:“一个说过真话的人。”
没有挣扎,没有反抗,他被押上车,车门关闭,扬尘而去。
可就在那一刻,全国范围内,超过一百万名学生在同一时间打开了手机,点击了一个极简界面,按下了“我说”按钮。
有人录下奶奶讲述饥荒年代吃树皮的经历;
有人上传父亲在劳教所写的家书扫描件;
有医生公开自己当年被迫签署“疫情无扩散”证明的全过程;
更有无数年轻人对着镜头说:“我曾经相信课本上的一切,直到我发现它们都在回避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语音汇集成新的典籍??《民间卷?补遗篇》,被自动刻录进数千块石碑,运往全国各地的山村、学校、图书馆门前竖立。人们围着石碑读着、抄着、流泪着,仿佛找回了失落多年的姓名。
数月后,少年出现在一场秘密审判中。法庭设在地下防空洞,由独立法官与国际观察员组成合议庭。检方指控他“煽动思想叛乱”,证据是他主持过的每一次广播、发布的每一篇文章、策划的每一场传播行动。
轮到辩护时,他只说了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