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五章 他就像一道天光照亮了朕(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想见天子,飞黄腾达,门都没有!’

带着天子来捉“辩机和尚”。

没想到公主没看上,天子看上了。

王琰哪里受得了。

他受师父裴寂尘影响,对于大相国寺本就不喜,岂会给对方创造面圣的。。。

春去秋来,山风渐凉。南岭纪念馆的石阶上铺满落叶,每日清晨都有志愿者前来清扫。小女孩已长高许多,扎着两条麻花辫,背着书包从山下走来,手里攥着一张刚发下来的试卷,上面用红笔写着“真实勇气奖提名”六个字。

她推开门,织语正在整理新一批寄来的信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开始自发抄写《十二条原则》,有人用钢笔,有人用铅笔,还有人用蜡笔在废纸上一笔一划地描。这些信被分类归档,一部分数字化存入“回声”终端,另一部分则贴在纪念馆的墙上,与当年那些泛黄的数据箔并列而立。

“织语姐姐,”小女孩轻声问,“你说哥哥现在能看到我们吗?”

织语放下手中的信,抬头望向窗外那片戈壁的方向。遥远的地平线隐没在沙尘之后,仿佛藏着无数未说完的话。“他不一定看得见我们做的事,”她说,“但他一定听得见。因为每一个说真话的声音,都会顺着风传到很远的地方。”

就在这时,桌上的老式收音机突然自动开启,电流杂音中浮现出一段断续的摩斯电码。织语迅速取出笔记本,一边记录一边翻译。片刻后,她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是少年从西北发来的暗号,内容只有四个字:**火种北移**。

她立刻召集留守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原来,“镜像计划”虽已结束,但新一代传播网络正在悄然成型。少年在戈壁深处建起一座地下电台,代号“烛阴”,利用废弃气象站的天线阵列,向全国发送加密广播信号。每晚零点,特定频率上便会响起一段三分钟的音频:先是钟摆声,接着是盲人教师朗读《对照录》选段,最后是一句固定的结语:“下一句,由你来说。”

更令人震惊的是,已有超过两百所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夜听小组”,他们用旧手机、MP3甚至玩具收音机接收信号,并将内容转录成文字,在班级间秘密传阅。有些老师发现了,非但没有制止,反而悄悄加入,甚至在校本课程中加入“真实历史讨论课”。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某夜,一名初中生因携带录音笔被校方搜查,设备中的音频文件被上报至教育局。三天后,教育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面清查校园内“非法思想渗透”,所有课外阅读材料必须经审查备案。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开始出现大量匿名账号,疯狂攻击“真实勇气奖”为“煽动性荣誉”,称其鼓励学生“对抗国家意识形态”。

舆论战打响。

但这一次,反击来得更快。

一个名为“千言少年”的匿名团体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份长达七小时的纪录片《我们的课本去哪了?》,通过对比三十年来语文、历史教材的变化,逐页展示删改痕迹。比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曾被改为“服从集体安排,共建和谐社会”;鲁迅文章中有十七处提及“沉默的大多数”,如今全数消失。

视频末尾,一群戴着面具的学生站在废弃教室里,齐声朗读展昭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若你读到这封信,我大概已经不在人世。

>但我希望你知道,我没有背叛过自己的良心。

>我教孩子识字,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会顺从,

>而是为了让他们敢于提问:为什么?”

该视频上线不到十二小时,播放量突破两亿,转发者包括多位退休教授、前新闻主播和海外华裔科学家。国际媒体称之为“第二次千言园事件”。

皇宫之内,监国皇子早已不再主持朝会。自从诏书下达以来,他的权力被逐步架空,调查委员会接连曝光高层腐败与历史掩盖行为,连他曾祖父主导的“净化运动”细节也被公之于众。宫墙之外,抗议人群不再呐喊口号,只是静静地站着,每人手中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不同的句子,却都源自同一个源头??展昭的手稿。

而在西北戈壁,“烛阴”电台的发射功率正悄然增强。

少年坐在昏黄的灯下,面前是堆叠如山的资料:各地“萤火小组”的联络图谱、电信基站分布图、青少年心理调研报告……他深知,这场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信息对抗,而是关于记忆如何传承、真相如何扎根的深层博弈。

他写下新的战略纲领:《第三阶段行动书》。

第一条写道:“不再追求‘揭露全部真相’,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说出‘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真实’。”

第二条:“建立‘口述史联盟’,鼓励普通人录制家庭记忆,尤其是那些从未被书写的历史??母亲如何藏起一本禁书,父亲为何总在深夜烧毁信件,祖母临终前反复念叨的名字是谁……”

第三条:“启动‘种子课堂’计划,在偏远地区培训一百名教师,他们不讲政治,只教学生一件事:如何辨别语言中的谎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