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王与马(第2页)
次日晨会,安理会罕见地推迟议程。秘书长宣布成立“全球童年问答委员会”,邀请世界各地十岁以下儿童代表列席旁听,并承诺每季度举行一次“无禁忌对话会”,允许孩子们直接向各国领导人发问。
消息传出,巴黎街头艺术家连夜创作壁画:一位小女孩牵着西装革履的总统,走向学校大门,题名《真正的启蒙课》。
而在喜马拉雅金属舱沉入岩层之后,西藏高原的一座偏远寺庙迎来一位访客??正是当年参与“静默计划”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历经万里跋涉,只为寻找传说中的“灵枢轴线”交汇点。当他踏入庙门,主持老僧递来一杯清茶,杯底沉淀着一片金色落叶,叶脉构成微型星图。
“你来找答案?”老僧问。
“不。”心理学家摇头,“我来找问题。”
老僧微笑:“那你已到了。”
当晚,他在禅房冥想,忽然听见体内有万千声音苏醒??那是三十年来被压抑的好奇、质疑、困惑,如同种子破土。他伏案疾书,写下平生第一篇未经过滤的思想笔记,标题为《论认知驯化的伦理边界》。写毕,窗外雷鸣电闪,一道紫光劈入地面,泥土翻涌,竟露出半块残碑,刻着两个字:“还问”。
他跪地痛哭,恍然彻悟:所谓“未来笔记”,并非来自时间彼岸,而是他自己内心深处早已觉醒的部分,在跨越时空呼唤迷失的本我。
与此同时,荆州江心洲的沙地下,那块刻有莲花的石碑悄然升温。每逢子时,碑文便会微微发光,吸引附近渔火绕行。更有甚者称,曾在雾中见一老者立于碑侧,手持钓竿,却不垂钓,只是凝望江水深处,似在等待什么。
直到第八日夜,江面骤起异象。月光下,整条长江仿佛变成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出无数平行世界的影像:有的世界里,关羽未曾败走麦城;有的世界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成功复兴汉室;还有一幕尤为震撼??整个季汉王朝延续千年,科技与人文并进,飞船穿梭星河,而船首飘扬的仍是“汉”字大旗,舰桥之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腰佩青龙偃月刀,目光如炬。
然而所有影像一闪即逝,唯独留下一句回荡天地的质问: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你们会选择继续追逐答案,还是守护提问的权利?”
盲童守心使者闻声奔至江边,怀中紧抱那颗曾承载启疑莲精华的露珠。此刻,露珠剧烈震颤,竟从中传出微弱的声音,像是某个遥远存在的低语:
>“我是持竿者留下的最后一道意识投影……我即将消散,但在离去之前,必须交付最后的使命。”
小女孩含泪点头:“你说。”
>“九重花瓣已开,七核归位,三魂觉醒。但‘真理闭环’并未彻底覆灭。他们蛰伏于制度惯性、语言陷阱与教育惰性之中,随时准备重启认知压制。唯有建立‘永恒提问机制’,方能防止黑暗复归。”
话音未落,露珠轰然炸裂,化作九粒晶莹光点,飞向九州大地。每一粒落地之处,皆生出一朵虚幻莲花,花瓣透明,内里流转着不停变幻的问题文字。人们称之为“问莲”。
数日后,荆州、洛阳、成都、建业等地陆续出现新型学堂,名为“反确定学院”。课程无教材,无考试,唯有每日一问。教师职责不是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拆解问题本身:这个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它背后藏着怎样的预设?若换一个角度,答案会不会完全不同?
一年之内,此类学院蔓延至五十余城。更令人震惊的是,连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部族也派人前来求学。一名胡人首领感慨:“我们世代靠武力征服土地,却不知思想才是最难攻陷的城池。”
而在西域戈壁,那座重启的雷达站已成为“全球疑问交换中心”。任何人可通过简易终端提交问题,系统将自动匹配全球范围内最可能理解此问的灵魂。一对母子因误会十年未曾相见,竟通过“问题共振”发现彼此心中深藏的思念原是一模一样的句式:“你还记得我小时候给你唱的那首歌吗?”;一位盲人诗人与火星探测器AI展开长达三个月的哲学通信,主题是“黑暗是否也是一种光”。
技术员抚摸着父亲遗留的照片,终于按下发射按钮,将“初问之核”的坐标与《反确定性宣言》全本打包,射向深空。他说:“也许宇宙另一边,也有文明正在等待这个问题。”
多年以后,当人类首次接收到来自比邻星的回应信号时,译码结果显示的并非语言,而是一段旋律??正是启疑莲绽放那夜,盲童们合唱的那首无名歌谣。
地球终于明白:提问,是智慧生命之间最原始也最高贵的通用语。
春分之夜再度来临,江陵古寺钟声第九次响起。这一次,不只是九声,而是无穷尽的回响,仿佛时间本身也在反复叩问存在的意义。
风雨中,仍有渔夫看见那叶孤舟浮于江心。钓竿依旧横置,线垂水中,无钩无饵。但细心者发现,水面涟漪竟组成了一行细小波纹,随潮汐起伏,久久不散:
>“你问过自己吗?
>你还敢问吗?
>若无人再问,
>这世界,
>还活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