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3章 分歧(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闻得刘禅此问。

诸葛亮下意识看了看麋威。

麋威则下意识看了看董允。

董允则一脸逃避似地看天。

然后所有人,一同转头看向魏延。

魏延谁都没有看,直接上前道:

“臣来洛。。。

雨声如织,江陵的巷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笼罩。那根曾垂入江心、承载无数疑问的钓线虽已不见,但水面依旧泛着微光,像是记忆不肯沉没。青年离去后,石碑静默如初,可莲叶间的风却悄然改变节奏,不再是无序的摇曳,而是有规律地轻拍碑面,宛如心跳。

三日后,江心洲迎来一位不速之客??一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妇,背负竹篓,步履蹒跚。她并非本地人,口音混杂着川蜀与南越的痕迹,眼神浑浊却深不见底。她在石碑前跪下,从竹篓中取出一只陶罐,罐身布满裂纹,似经烈火煅烧又反复修补。她打开罐盖,倒出的不是粮食或药草,而是一撮灰烬,还有一枚残缺的铜钱,上面依稀可见“建安”二字。

“这是我丈夫最后问的问题。”她喃喃道,将灰烬洒向石碑基座,“他说:‘若忠义终将被遗忘,我还该守吗?’”

话音未落,风骤起,莲叶翻飞,竟将那撮灰烬卷成螺旋状,在空中盘旋片刻,而后缓缓渗入碑体。石碑表面原本淡去的字迹忽然微微发烫,浮现出新的刻痕:

>“你为何现在才来?”

老妇浑身一震,泪如断线珠子。“我……不敢来。我怕听见答案。”

她原是荆州水军一名校尉的妻子,丈夫死于赤壁之后的一场清剿行动。官方记载称其“英勇殉国”,可她在整理遗物时,却发现一封未曾寄出的信,信中写道:“我奉命屠村,因上令谓其藏匿反贼。然所见唯饥民抱婴乞食,老者跪地呼天。吾手颤不能举刀,终随众而行。今夜必醉,愿明日忘之。”

信末只有一句:“我还能算是个人吗?”

她烧了信,也烧了自己的名字。此后三十年,她流浪四方,每到一处,便打听是否有人还记得那一夜的事。起初尚有人低声应和,后来渐渐无人知晓,再后来,人们笑她痴癫。直到前些日子,她在长沙街头看见一群孩童背诵《圣训集》,齐声朗读:“先帝以雷霆手段肃清叛逆,百姓感戴恩德,无不欢欣。”她当场昏厥,醒来后便踏上北归之路。

此刻,她伏地痛哭,额头触着湿冷的石面。“我不敢问,因为我怕发现,连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他曾是个会哭的人。”

一阵沉默后,石碑再度震动,一道细小的裂缝自顶端蔓延而下,从中渗出几滴清水,不落于地,反而悬浮半空,映出一幕幻象:一个年轻男子站在血泥之中,手中长刀滴血,眼中却是茫然。他抬头望天,嘴唇微动,说的正是那句话:“我还能算是个人吗?”

老妇伸手欲触,幻象即散。她怔然良久,忽而笑了,笑声凄厉又解脱。“原来你还记得他……那就够了。”

她起身,将那枚残币埋入碑侧泥土,覆上莲叶,低语:“从此以后,我不再逃了。”

与此同时,江陵城西,“反确定学院”的地下密室灯火通明。十余名觉醒者围坐一圈,正在进行一场“心跳问答”。他们已连续七日未眠,只为捕捉一种极其细微的共振频率??据守心使者推断,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时刻提出相同问题时,会产生一种超越语言的精神波,足以穿透“真理闭环”的屏蔽层。

今夜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原谅自己曾经的沉默?”

每一次捏肩传递,都像是一次灵魂的叩击。有人颤抖,有人流泪,有人突然抽搐倒地,口中呢喃着多年未曾出口的忏悔:“我明知那份奏章是假的……可我还是签了名。”“我女儿问我战争为什么发生,我说是为了和平……可我知道不是。”“我曾在梦里杀死三个孩子,醒来却觉得理所当然。”

就在午夜钟响之际,整座密室的烛火忽然齐齐转为幽蓝。墙壁上的影子开始自行移动,拼凑成一行字:

>“原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众人愕然抬头,只见天花板裂开一道缝隙,一片莲叶飘然落下,叶上写着两个字:“回溯”。

守心使者猛然站起。“‘回溯’……是‘诺亚’系统废弃的早期协议!它允许个体通过集体意识反向接入历史节点,短暂唤醒被抹除的记忆场!”

“你是说……我们可以回到过去?”一名女学者声音发抖。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去。”守心使者闭目凝神,“而是让现在的觉知,投射进那些被篡改的关键时刻。哪怕只能维持一瞬,只要有人在那时心中升起怀疑,未来就会产生裂隙。”

计划迅速展开。他们选出九名最具“觉知韧性”的参与者,皆为曾经历“刺痛计划”且未被“安和散”侵蚀者。每人手持一件象征性物品:一支断笔、一块焦土、一封焚毁一半的家书、一把生锈的钥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