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规则之笼(第4页)
新增加的大陆互联网企业团跟在后面谨慎地看着几位大佬的背影并东张西望,对会场里的热烈简直不可思议。
当佝偻秃发的身影出现时,场中有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李嘉诚在刚才的短暂谈判中根本为取得任何对己有利的成果,却保持着大佬的微笑,一路走过去跟在场的人打招呼,走到自己的座位时发现旁边“郑裕彤”的名牌空座,心中稍稍落地。
但高兴不足半分钟,门口一个光头出现,郑家纯和一个年轻人聊着进来了。
那个年轻人,正是今天会议的重要转折,此刻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印进港界大佬们的心中。
陈学兵,大陆团顾问,鹰派企业家。
陈总此时却笑容满面,并未保持上午的锐利神情。
他把刚到的郑家纯引到位置上,而后快步走到台上,几乎没有任何耽误地拿起话筒便讲话。
“很高兴!”
他笑着说道,第一句话三个字便让全场的喧闹安静下来。
“今天中午,听到了来自香港各界的广泛意见。”他略微停顿,让这句话的分量沉入每个人的心中。
“其中有不少建议,与我们推动香港长远繁荣稳定的初衷不谋而合。”
“很多人关心,国税提出的新规则,特别是土地增值税的预缴机制,其最终的流向和目标是什么。”
陈学兵的声音抬高了一些:“大家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这笔资金,不离开香港,也应该为资金所有者提供资金占有的通胀保障。”
这话,让台下有了反应,不少人微微颔首。
“有香港同仁提出了宝贵意见,主要提议是由香港银行运作,提供不低于2%的年化利息。”
“不过。。。有点低,对吧?”
陈学兵看了看台下,笑了笑,声音抬高了一些:
“当然,也有更具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可以发行一笔专门的离岸人民币国债,利息不低于4。1%。”
这话一出,会场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压抑不住的骚动,这个转折超出了几乎所有香港商人的预料。
谁提的?
有人笑了。
挺聪明啊!
国债,那不就是可以交易了吗?
但当这句话落地,李嘉诚脸上那抹精心调试的笑意彻底凝固。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冰雪浇头的清醒。
他知道了。
这根本不是谁针对他个人的商业狙击,而是一场由国家意志推动的、系统性重构香港经济规则的行动。
没得谈,根本没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