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接触七(第3页)
陈鉴脸上堆起诚恳的笑容:“钟先生明鉴。以往些许摩擦,皆是误会。我摄政王睿智通达,深知贵邦乃海外强龙,实力非凡。”
“我大清与新华,远日无怨,近日无仇,实无根本之利害冲突。此前兵戈相向,皆因贵邦受明廷蛊惑,为其张目所致。”
“如今明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烽烟四起,想必钟先生比敝人更为清楚。我大清愿与贵方摒弃前嫌,永结盟好,共伐中原。”
他顿了顿,见钟明辉只是静静听着,便继续抛出条件:“摄政王有言,凡明廷昔日允诺贵方之各项条款,无论涉及贸易、驻泊、乃至土地,我大清皆可尽数应允,并可在此基础上,再添几分厚利!”
此言一出,连侍立一旁的张友功都微微动容。
钟明辉却只是眉毛微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陈鉴见对方似乎有意,精神一振,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听闻贵邦火器犀利,甲胄精良。我大清愿以高出明廷市价两到三成的价格,大量采购贵方的火炮、火铳以及各类军资护甲。呃,此乃长期买卖,绝非一锤子交易。”
接着,他抛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条件:“此外,我摄政王知悉,贵邦地广人稀,亟需丁口充实。我大清可无偿向贵邦提供人口,助贵邦开拓。”
“至于数量嘛,三万、五万当不在话下,即便十万之数,亦可商议。至于来源,钟先生不必担忧,我八旗劲旅破关而入,自会为贵邦弄来足够的人口,男女老幼,任凭挑选。”
“贵邦运来之粮食、布匹、药材乃至各类奇巧之物,我大清皆可以最为优厚价格悉数收购,绝无拖欠。只要贵邦应允,自此不再支持明廷,停止一切针对我大清的敌对行动。摄政王承诺,贵邦此前在明廷处未曾获得之利益,我大清皆予之!”
“嗯。”钟明辉微微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陈鉴见状,继续说道:“钟先生,我大清与贵邦实乃天作之合。明廷僵化腐朽,天怒人怨,已是枯木难支。而我大清如日方升,锐意进取。贵邦何苦为将死之明朝火中取栗?”
“若贵邦愿助我大清一臂之力,莫说些许财货人口,便是这辽东半岛,乃至未来中原疆土,我大清也会尽你之所求,割取予你新华……”
说着,他静静地看着钟明辉,等待他的回应。
钟明辉听完,缓缓将茶杯放下,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容。
他身体微微前倾,看着陈鉴,语气带着一种奇特的探究意味:“陈鉴是吧?不知道你此前任大明何职呀?”
“嗯?……”陈鉴楞了一下,随即拱手说道:“在下曾任沈阳兵备道佥事,分巡辽海东宁道,兼理粮饷。”
他顿了顿,声音略微低沉:“天启元年,沈阳城破,在下……不得已弃暗投明,随众归顺大清。“
钟明辉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哦?沈阳兵备道佥事,正五品的文官,掌一方军务粮饷,守土有责。却不知陈先生当年是如何#039;不得已#039;的?“
陈鉴脸上掠过一丝窘迫,但很快恢复镇定:“钟先生明鉴。当年沈阳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阖城百姓性命攸关。在下……在下也是为保全一城生灵……“
“保全生灵?“钟明辉轻轻摇头,“可我听闻,沈阳城破之日,军民死伤数万,被掳者不计其数。陈先生所谓的保全,就是开城迎敌,继而转身事贼?“
陈鉴面色微变,强自镇定道:“钟先生此言差矣。明朝气数已尽,政昏君暗,民不聊生。我大清虽起于关外,然政清人和,颇有新兴之气。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此乃古之常理。“
“好一个良禽择木而栖!“钟明辉忽然轻笑一声,“却不知陈先生这#039;良禽#039;,是以何标准择木?是以官职高低,还是以俸禄厚薄?当年沈阳城破,你选择保全性命,他日若大明复起,涤荡神州,陈先生是否又要另择新枝,转投大明?“
陈鉴被这番话说得面红耳赤,聂聂而言:“钟先生,此……此皆陈年旧事,何必再提。当年沈阳之事,其中曲折,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在下今日前来,实是奉大清摄政王重托,欲与贵邦共商大计。“
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声音渐渐恢复平稳:“摄政王雄才大略,深知贵邦实力非凡。若贵我双方能化干戈为玉帛,非但辽南可保太平,便是整个关外,也未尝不可划界而治。至于先前承诺的火器采购、人口输送等事宜,大清必当一一兑现,绝无虚言。“
“钟先生乃是明白人。如今明廷内忧外患,气数将尽。贵邦与其扶持一个将倾之大厦,何不与新兴之大清共谋大业?这其中利害,还望三思。“
“三思?”钟明辉笑了笑,“说来,你们摄政王还真是‘慷慨大方’啊。这些条件,听得钟某甚为心动。”
陈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以为事有可为。
然而,钟明辉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色微变:“只是,钟某有几个疑问,还望‘大学士’解惑一二。”
“钟先生请讲。”
“贵国承诺的人口,可是指贵国八旗劲旅入我华夏中原,劫掠大明百姓?”钟明辉死死盯着他的眼睛,“将我汉家子民如同牲畜般掳掠,再转手‘赠送’于我,贵国是觉得,我新华与尔等一般是那不通教化的蛮夷,专以掳人为乐吗?”
陈鉴没料到对方会在此事上发难,眉头一皱,辩解道:“钟先生此言差矣。那些汉民,在明朝天灾人祸之下,未必能苟全性命。而我大清将其‘转移’至辽东,却不失为其活命的唯一之途。若是将他们转赠予贵邦,同样是给他们一条生路。且贵邦不是正缺人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