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XI模式合伙人(第1页)
黄永强耀武扬威了还没半天,便收到了营销部负责人的紧急电话,让他尽快把微博删了。
这次明明没有指名道姓,还是拿销量数据作为实打实的武器,企图硬压星辰汽车的热搜施法。
可谁能想到,压到钢针了。。。。
雨声在录音笔里流淌,像一条蜿蜒的暗河,无声地汇入“共联网”的底层数据流。林正阳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初心馆门前的台阶上,任细雨打湿肩头。保安老周撑着伞走过来,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伞往他这边倾斜了些:“林工,您不急着回去?”
“等一个人。”林正阳轻声说。
老周点点头,没再问。他知道林正阳从不说空话,也从不等人??除非这人早已不在人间。
凌晨两点十七分,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缓缓驶入研究院后巷。车上坐着一个穿藏青色棉袄的老妇人,怀里抱着个铁皮盒子,脸上刻着高原风霜特有的沟壑。她是岗嘎驿站的次仁奶奶,也是灯姐姐生前最后一位通信联络人。
林正阳迎上去,接过她手中的盒子。铁皮已经锈迹斑斑,边角卷曲,上面用红漆写着一行藏汉双语字:“给未来的信”。
“她说,如果你们真的听见了,就一定会派人来取。”次仁奶奶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她留下的东西不多,但这一箱,是她每天修灯时攒下来的。”
回到密室,林正阳小心翼翼打开铁盒。里面没有文件,没有设计图,只有一堆零碎得近乎无用的小物件:半截铅笔头、几枚生锈的螺丝钉、一块烧焦的电路板残片、还有一本被水渍浸染过多次的笔记本。他翻开第一页,字迹歪斜却用力:
>“2028年3月14日,晴。今天又修好了两盏灯。孩子说像星星落地了。我想,也许技术不该只是高楼里的光,也该是山路上的一点暖。”
一页页翻下去,全是这样的记录??某日更换LED灯珠,某夜调试太阳能充电效率,某个冬天为冻僵的手指画出简易加热电路……直到最后一页,写着一段未完成的话:
>“如果有一天,你们看到这些,说明‘呼吸’真的传出去了。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我只是个老师,可我始终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听,世界就不会彻底沉默。请告诉孩子们,别怕慢,别怕小,更别怕……”
最后一个字戛然而止。
林正阳闭上眼,指尖轻轻抚过那行残句。他知道,灯姐姐没能写完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时代尚未兑现的承诺。
第二天清晨,研究院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公告:启动“微光计划”??面向全球招募十万名基层技术人员,无论学历背景,不论所在地域,只要曾参与过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维护、应急通信搭建或社区能源改造者,均可申请加入“赤心协议”开源协作网络,并获得免费的技术支持与模块化工具包。
报名通道开放不到十二小时,申请人数突破八十三万。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牧民教师、孟加拉国洪灾区的青年志愿者、格陵兰因纽特部落的冰层监测员……他们上传的照片里,没有实验室,没有高精尖设备,只有沾满泥土的手、焊接冒烟的焊枪、用木棍支撑的天线杆。
陈璐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数据,低声问:“我们真能靠这些人推动下一代技术革命?”
“从来都不是靠谁推动。”林正阳站在窗前,手中握着那块从灯姐姐遗物中找到的烧焦电路板,“而是让他们自己长出来。我们只是提供土壤。”
与此同时,跨国科技联盟的围剿并未停止。一场名为“理性之光”的舆论战在全球社交平台悄然展开。主流媒体接连刊发深度报道,标题耸动:“情感优先是否正在摧毁技术创新?”“当机器学会‘共情’,人类是否会丧失竞争力?”更有匿名专家撰文称,“呼吸芯”实为一种“软性控制机制”,通过调节用户生理节律实现隐性行为引导,涉嫌侵犯精神自主权。
压力迅速传导至国内。三家国有控股企业宣布暂停采购搭载“赤心协议”的终端设备;某权威智库发布评估报告,警告“技术浪漫主义可能动摇国家数字主权根基”;甚至有政协委员在内部会议上直言:“我们不能让一群山区教师决定中国信息产业的方向。”
林正阳没有回应质疑。他在一周后悄然启程,前往贵州参加一场特殊会议??全国留守儿童教育智能化改造试点总结会。会场设在一所没有围墙的山村小学,教室由旧仓库改建,黑板仍是手写的粉笔板,唯一的新设备,就是每间教室角落那台不起眼的“呼吸芯”语音交互终端。
会议开始前,一名十岁男孩怯生生走到他面前,递上一张折成纸飞机的作业本。林正阳展开一看,是一幅稚嫩的画:一个大人蹲在地上,手里拿着螺丝刀,正在修理一盏发光的灯;旁边写着一行字:“我知道你是修灯的人。”
那一刻,他的喉咙突然发紧。
会议中,校长汇报了一个细节:自从引入“呼吸芯”系统后,不仅学生注意力显著提升,教师流失率也下降了62%。原因令人意外??系统会自动识别教师的情绪波动,在其疲惫或焦虑时,悄悄播放一段预录的学生问候语音。“有个老师说,有一次她想辞职,但那天晚上回家前,听到班上最调皮的孩子说‘老师你今天笑起来真好看’,她就留下来了。”
林正阳起身发言时,窗外正下着小雨。他说得很慢,像是在对所有人讲,又像是在对自己确认:
“我们常以为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大问题??提升GDP、增强国防、抢占赛道。但我们忘了,它最早的意义,其实是照亮一间漏雨的教室,让一个孩子敢在夜里写作业;是让一位孤寡老人知道,哪怕没人在家,也有个声音记得她的生日;是让一个被遗忘的村庄,能在地图上留下自己的心跳。”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智能升级,而是一种选择:我们要做一个只会服务强者、追逐效率的系统,还是一个也能弯腰扶起弱者的文明?”
会后,他拒绝了所有采访,独自走进校园后山。那里有一片新栽的松树林,每棵树下都埋着一个密封玻璃瓶,里面装着孩子们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他在一棵树前停下,掏出手机,将灯姐姐笔记本上的最后一句话工整抄录在纸上,放进属于自己的瓶子中:
**“别怕慢,别怕小,更别怕……孤独地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