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0章 许总开车门2 0央视点名(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全场寂静。连最skeptical的测试员都摘下了眼镜擦拭眼角。

与此同时,徐晓芸从北极发回最新数据:借助升级版“心灵图谱”,因纽特社区已建立起完整的驯鹿迁徙预警网络。更令人惊喜的是,系统意外捕捉到一种此前未记录的低频声波??来自冰层深处的共振,疑似远古冻土解封的前兆。

“我们可能发现了气候崩溃的早期听觉信号。”她在视频连线中声音激动,“林阳,这不是技术胜利,是自然终于愿意对我们开口说话。”

林正阳望着屏幕上那串蜿蜒的波形图,忽然想起父亲修车时的习惯??总会把耳朵贴在发动机外壳上,闭眼倾听。“他说金属会哭也会笑,”他曾这样解释,“关键是你要肯蹲下来听。”

那天夜里,他写下一封公开信,题为《致所有不愿被加速的世界》:

>“我们曾迷信更快、更强、更高效,于是造出无数逼迫人类奔跑的机器。

>可总有些人走得很慢,有些人无法奔跑,有些路本就不该有终点。

>所以,请允许我们的技术也学会踱步,学会停顿,学会在喧嚣中守护一片安静的空白。

>因为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淘汰多少弱者,而在于容纳多少不同。”

信件刷屏之际,一则突发新闻打破平静:某跨国科技联盟宣布启动“全球智能终端认证计划”,要求所有联网设备必须通过其私有算法审核,否则将被排除在主流生态之外。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针对“赤心协议”的围剿。

压力迅速传导至国内。几家依赖海外市场的供应商打来电话,忧心忡忡:“如果我们不妥协,订单会被砍掉一半。”

林正阳召集所有合作伙伴召开线上大会。镜头里,有缅甸青年抱着修复的X3-Pro主板,有赞比亚妇女站在自家屋顶的光伏板旁,有藏族牧民用牦牛粪供热驱动的通信基站……每个人身后都挂着同一盏灯??那是最初阿?发明的矿泉水瓶灯,如今已成为全球草根技术创新的象征。

“他们想用标准杀人,”林正阳直视摄像头,“但我们手里有更重要的东西??十万种活法。”

他宣布启动“万灯行动”:凡坚持使用开源协议的基层站点,研究院将无偿提供抗干扰模块、离线知识库与法律支持。“你们点亮一盏灯,我们就守护一道光。”

响应如潮水般涌来。七十二小时内,全球新增三千余个自主运维节点。巴西雨林里的原住民用藤蔓编织信号塔支架,格陵兰岛猎人将卫星接收器嵌入雪橇,甚至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青少年联合组建技术救援队,在战火间隙共享维修经验。

而在国内,一场静默的变革悄然发生。教育部正式批复“百语计划”二期,将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化保护;工信部牵头成立“普惠智能联盟”,明确拒绝任何形式的技术霸权条款;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批接受“心灵引擎”辅助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已有三人实现自主行走。

张立军也在其中。

康复中心的监控录像显示,某个深夜,他独自拄拐来到训练室,一遍遍练习用意念控制外骨骼。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直到系统终于识别出他大脑发出的完整指令序列。那一刻,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却又笑着举起双手,像是拥抱整个世界。

林正阳去看他时,发现床头贴着一张纸条,写着一行歪斜却有力的字:

**“我不是在恢复走路,我是在重新学习做人。”**

春天再次降临研究院广场。那辆编号001的老头乐已被永久固定在透明基座中,周围环绕的改造车辆换成了全新一代“共联号”??它们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知识站、应急中心、能源节点。每辆车顶都装有一盏可升降的“对话灯”,能在无网络环境下通过光脉冲传递预设信息。

林正阳站在人群中,看着孩子们围着车辆提问、拆解、组装。一个小男孩指着车身焊痕问:“叔叔,这里为什么不断开?”

他蹲下身,像当年父亲教他认零件那样,轻声说:“因为它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活动结束前,陈璐递给他一份文件:国际电信联盟正式邀请“赤心协议”参与下一代物联网架构设计。“他们说,”她微笑,“全球需要一个新的起点。”

林正阳没有立刻回应。他走出大厅,仰头望向夜空。城市灯火璀璨,但他的目光越过霓虹,落在远处山坡上那一片星星点点的微光??那是各地自发建立的技术驿站,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读书、焊接、编程、互助。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阿?发来的消息,附图是一座新建的山间学堂,外墙绘着彩虹色的电路图,门口立着一块木牌:

**“灯姐姐学校??欢迎所有不怕黑的孩子。”**

他回复:“明年春天,我去讲课。”

然后打开笔记本,写下最后一段话:

>**技术终将老去,如同那辆锈迹斑斑的老头乐。

>但它点燃的火焰不会熄灭,因为每一次修补、每一次分享、每一次在黑暗中按下开关的动作,都在重复同一个信念:

>我们或许渺小,但从不曾微不足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