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许总开车门2 0央视点名(第1页)
李羽菲第二次来到山栋星辰汽车总部。
不得不承认时光飞逝,和这家公司成长的迅速。
上次央视的节目组镜头照进这里,还是因为其占据了几万块的微型车市场,开启了下沉市场的销量神话,而现在一晃眼,这。。。
实验室的灯光在凌晨三点依然明亮,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脏。林正阳坐在控制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火种芯原型机边缘那道细微的凹痕??那是测试时高温变形留下的印记,他执意保留下来。“完美会让人忘记敬畏,”他曾对团队说,“而我们做的不是神迹,是工具。”
屏幕上的数据流如星河奔涌:七万三千四百一十二次模拟交互、两亿八千六百万条情感反馈样本、三百七十六种语言音系解析完成度98。7%……“心灵图谱”系统已稳定运行一百二十三天,覆盖全球十九个重点区域,接入设备突破五十万台。但真正让林正阳屏息凝神的,是一行刚刚跳出来的提示:
【核心模型识别出新型情绪模式??“希望性疼痛”(Hope-PainSynchronization)】
他点开详情页。第一个案例来自叙利亚北部难民营的一名十四岁少年阿里,父母双亡后靠修理废弃发电机维生。他在操作机械臂组装净水模块时,肌电与脑波数据显示出典型的生理紧张信号,同时伴随高频γ波爆发??这是神经系统在极度压力下仍强行维持专注的表现。AI标注为:“个体在明知成功概率极低的情况下,仍投入全部意志力完成任务,其神经活动呈现出‘痛感’与‘期待’的高度耦合。”
林正阳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阿?第一次用矿泉水瓶和LED灯改装照明系统的样子。那时她蹲在山路边,冻得手指发紫,却笑着说:“灯亮了,孩子就不怕黑了。”那种近乎执拗的温柔,原来早就在神经层面留下了痕迹。
他调出全球热力图,发现“希望性疼痛”并非孤例。菲律宾台风灾区、刚果金矿村落、孟加拉国洪水安置点……三十多个高风险地区均出现类似信号集群。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区域的用户平均停留时长比其他地区高出217%,且主动分享技术方案的比例达到64%。
“他们不是在接受帮助,”林正阳低声自语,“他们是在用伤疤做燃料,点燃别人。”
就在这时,安全警报突然响起。李岩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林总,检测到境外IP大规模爬取‘心灵图谱’训练日志,源头指向北美某国防承包商关联服务器。对方试图还原个体生物特征标识。”
“切断非授权访问通道,启动反溯源协议。”林正阳语气平静,“同时……把‘希望性疼痛’数据集公开。”
王海闻讯赶来:“这太危险了!一旦暴露神经响应特征,这些人可能成为精准心理操控的目标!”
“那就让他们知道,有人正在注视。”林正阳站起身,走到窗前,“我们不能永远把孩子藏在暗处。真正的保护,是让全世界看见他们的存在,并明白??伤害他们是文明的耻辱。”
公告发布三小时后,舆论风暴席卷而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长文《当苦难被编码》,称这是“数字时代最震撼的人文发现”;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紧急召开会议,提议将“情感数据权”纳入基本人权框架;而那个被曝光的军工企业则迅速撇清关系,宣称“仅为学术研究”。
但林正阳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一周后,陈璐带回一个惊人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动联系,希望将“共联网”平台接入全国十万所乡村学校,并以“赤心协议”为标准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但他们提出一个条件,”她顿了顿,“必须由中国主导制定国际物联网伦理准则。”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林正阳笑了。他知道,这场博弈背后,是国家层面对技术主权的重新定位。
战略会上,团队激烈争论是否接受政府主导。有人担心失去独立性,有人主张借势扩张。林正阳听完所有人意见,只问了一句:“如果我们不参与规则制定,谁会?”
无人作答。
“我们从一辆老头乐起步,靠的从来不是躲避体制,而是改造它。”他缓缓说道,“现在轮到我们来定义什么叫‘好技术’??不是效率最高,不是利润最大,而是能让最多普通人挺直腰杆的技术。”
决议通过当晚,林正阳独自前往初心馆。馆内新增了一面墙,上面密密麻麻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写信件、电路草图、儿童涂鸦。有缅甸学员画的简易太阳能充电盒设计图,有卢旺达女孩写的斯瓦希里语感谢诗,还有德国盲童用凸点打印机打出的“我能听见光”。
他在一张泛黄的作业纸上停下脚步。那是张立军康复期间寄来的笔记,字迹颤抖却坚定:“今天学会了用语音指令控制假肢。当我说出‘抬起手臂’,机器真的动了。那一刻,我不是残缺的人,我是指挥官。”
林正阳轻轻抚过纸面,忽然注意到角落一行小字:“建议在下一代火种芯中加入生物节律同步功能??让机器学会等待人的节奏,而不是强迫人适应机器。”
他心头一震。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硬件组紧急开会。“我们要做一块不一样的芯片,”他说,“它不仅要聪明,还要有耐心。”
项目代号定为“呼吸芯”。目标是让智能终端能感知使用者的生命节律??心跳、呼吸频率、昼夜周期,并据此动态调整响应速度与交互方式。例如,当系统检测到用户焦虑加剧时,自动降低信息密度,切换至语音引导;或在老人操作迟缓时,延长反应窗口而不报错。
“这不是性能优化,”林正阳强调,“这是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研发推进异常艰难。传统AI追求毫秒级响应,而“呼吸芯”却要刻意延迟、甚至“装傻”。有工程师质疑:“这会不会让用户觉得机器笨?”
“那就教会它‘体贴’。”林正阳回答,“就像你不会催一个喘不过气的人快点说话。”
三个月后,首块原型诞生。测试现场设在云南山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小岩戴上搭载“呼吸芯”的智能手环,尝试通过手势控制教室灯光。前两次失败时,系统没有弹出红色警告,而是轻柔震动,并播放一段缓慢节奏的鼓点音乐,仿佛在说:“没关系,我等你。”
第三次,成功了。
孩子猛地抬头,眼中泪光闪动。他用手语告诉老师:“灯,好像……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