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磨刀霍霍向合资(第2页)
“不是重启,是进化。”张立军目光灼灼,“当年我们只想让机器理解人,现在我想让人通过机器更懂自己。比如,一个残疾孩子操作机械臂时,系统不仅能执行指令,还能反馈‘你现在很紧张’或‘你做得很好’??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像朋友一样的提醒。”
林正阳缓缓坐下,心跳加速。这正是他南极归来后梦寐以求的方向,却被现实一次次搁置。“你有原型了吗?”
“有,但缺一样东西??真实场景下的情感数据集。我们需要成千上万普通人自愿分享他们的操作习惯、生理反应和情绪波动……这得建立极致的信任。”
“那就建。”林正阳掏出手机,打开“共联网”管理后台,“明天我就发布‘心灵图谱共建计划’,全球直播每一次数据采集过程,所有人可审计、可追溯、可退出。我们要造的不是监控系统,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如何与机器共生。”
两人彻夜长谈,草图画满整整十页纸。黎明时分,林正阳忽然停下笔:“你还记得咱们当年在车库熬通宵,就为了给老头乐加个雨刷器吗?”
“当然记得。你说‘哪怕刮不干净,也比瞎开强’。”
“现在想想,那不只是雨刷器,是尊严。”林正阳轻声道,“我们一直在做的,不过是让更多人能在风雨中看清前路。”
一周后,“心灵图谱”首期数据采集在云南山村启动。参与者包括阿?、玛温、那位用振动床垫提醒奶奶的听障学生,以及dozens名来自战乱、贫困、残障背景的青少年。他们戴上轻量化传感手套,操作经过改造的开源机械臂,完成抓取、搬运、装配等任务。系统实时记录肌电、心率、脑波变化,并由AI提炼出“焦虑阈值”“专注曲线”“成就感峰值”等维度。
结果令人震撼:同一动作,出身困境者的神经反馈模式明显不同于privileged群体,但他们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与情感韧性。一位叙利亚少女在失去双手后首次“握住”水杯时,系统捕捉到长达十七秒的高频愉悦信号??远超普通用户的快乐响应。
研究报告发布当天,全球多家心理学机构请求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描绘‘逆境智能’的神经画像。”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某国际权威期刊匿名评审质疑:“样本是否经过筛选?是否存在道德风险?让弱势群体成为实验对象,是否构成新型剥削?”
林正阳没有回避。他在回复信中附上全程录像:孩子们如何自主决定参与与否,如何随时中断流程,如何集体投票选择研究课题。“他们不是对象,”他说,“他们是研究员。”
风波平息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出现在志愿者名单中??徐晓芸。她在邮件中写道:“我在楚科奇监测到极地动物行为异常,怀疑与地磁扰动有关。我想试试‘心灵图谱’系统能否帮助驯鹿牧民预测迁徙路线。”
林正阳亲自飞往阿拉斯加对接项目。零下四十度的雪原上,因纽特老人牵着驯鹿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技术人员安装传感器。“你们真的能让鹿‘说话’?”酋长问。
“不是说话,是倾听。”林正阳指着远处奔跑的兽群,“它们一直在说,只是我们听不懂。”
三个月后,系统成功建立“生物-环境-情绪”关联模型。当某片苔原地下温度突变时,系统提前六小时发出警报,避免了三百头驯鹿误入薄冰区。老酋长跪地亲吻雪地,然后紧紧抱住林正阳:“谢谢你,让我们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归途中,飞机穿越极光带。林正阳望着窗外流动的绿焰,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别总想着改变世界,先学会修好眼前的东西。”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使命宣言:
>**“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多远的星辰,而在于照亮多近的黑暗。”**
回到国内,已是深秋。正阳研究院迎来第十万个开源贡献者??七岁的藏族女孩卓玛,她提交了一款用牦牛粪供热驱动的微型孵化器设计,用于高原偏远寺庙救助冻伤幼鸟。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并授予“赤心勋章”。
颁奖仪式上,卓玛怯生生地问:“我能见见林叔叔吗?”
林正阳从后台走出,蹲下身与她平视。“你就是那个让小鸟暖和起来的小工程师?”他笑着问。
女孩用力点头:“妈妈说,只要肯动手,连风雪都会让路。”
全场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掌声。
当晚,林正阳更新了个人社交账号,仅发一张图:编号001的老头乐静静停在研究院广场中央,周围环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改造车辆??缅甸的稻米运输车、蒙古的移动教室、卢旺达的太阳能净水车……每辆车都亮着灯,光芒交织如银河倾泻。
配文只有八个字:
>**万灯照夜,不弃微光。**
评论区瞬间淹没在泪水与敬意之中。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你说要造最好的车,今天我们才发现,你早已造出了最好的时代。”
林正阳关掉手机,走进实验室。新一代“火种芯”已完成最终测试,芯片表面蚀刻着全球十万贡献者的名字,如同星辰镶嵌于硅基大地。
他轻轻按下启动键。
指示灯亮起,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轮转,宛如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