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298(第3页)
而在宣毕渊一行人身后不远处的山坳里,两个穿着乱军服饰的士兵正猫着腰,目送他们策马远去。这两人正是此前一路跟着宣彦,监视其动向的眼线。
见宣彦成功与宣毕渊汇合,其中一人低声道,“任务完成,该回去复命了。”
两人刚转身准备撤离,却不想迎面撞上一道高大的身影。那人身披亮银色禁军甲胄,肩甲上雕刻的兽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中长刀尚未出鞘,却已透着逼人的杀气。
“你们……”乱军士兵脸色骤变,刚想拔兵器反抗,却见禁军将领手腕一翻,长刀如闪电般出鞘,寒光掠过,两道血痕瞬间在两人脖颈处绽开。
他们连呼救声都没来得及发出,便重重倒在地上,眼中还残留着难以置信的惊恐。
怎么会有禁军在这里?这是他们闭眼前最后一个念头。
禁军将领收刀入鞘,看了一眼地上的尸体,对身后隐现的几名禁军士兵吩咐道,“处理干净,别留下痕迹。”——
作者有话说:昨天睡了一天,实在没有更新的力气了,不止没更新,现生工作也放在了一边,刚刚码字时,同时还来了消息,说我的工作还没完成,要加油哦,加不起来油了[托腮],破罐子破摔中……
第292章
宣毕渊带着北境军的铁骑扑向豪城,在他抵达前豪城城门早已大开,城内风声鹤唳,城门中央,宣家嫡脉的尸体被整齐挂在城中央,颈间刀伤狰狞,早已没了气息。
乱军的踪迹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从未出现过。
“啊……”宣毕渊盯着亲人的遗体,盛怒之下拔剑斩断身旁的旗杆,“弘庆帝,我必诛你!”
他翻身上马,猩红着眼下令,“全军调转方向,杀去天都。”
北境军的马蹄声震得大地发颤,消息先一步传到天都。
百姓们慌了神,有人背着包裹往城外逃,却被守城禁军拦回,有人躲在自家门板后,透过缝隙望着街道,生怕北境兵突然冲进来。
朝堂之上更是乱作一团。
朝臣们哭劝,“陛下,北境军来势汹汹,不如先往南边避一避。”
武将们则拍着胸脯请战,“臣愿死守城门,护百姓国邦,与天都共存亡。”
弘庆帝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扶手,始终没松口。
直到城外传来北境军的号角声,弘庆帝才缓缓起身,“朕的江山,朕自己守。”
说罢,他挥开阻拦的人,径直走向城楼。
太子妃黛莺和随后赶到,站在城楼一侧,目光扫过城下的北境军,缓缓垂下眼睫。
“弘庆帝,你可知罪。”宣毕渊勒马站在城下,声如洪钟,“你杀我宣家嫡脉,构陷忠良,今日我便带着北境军,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弘庆帝轻笑一声,“你勾结外邦,犯我都城,倒有脸说这话。”
宣毕渊猛地掏出怀中锦盒,将碎裂的真玉佩掷向城楼,“你根本不是雁家血脉,大梁的江山,本就不该是你的……”
他已被愤怒冲昏头脑,目眦欲裂,一股脑将狸猫换太子旧事全说了个干净,他本准备慢慢煽动朝臣、禁军,可此时他已经什么都顾不得,连皇室血脉的火凤印记亦没有隐瞒。
城楼上的朝臣倒吸一口凉气,弘庆帝却依旧镇定,对身后招手,“黛卿,你来说。”
只见一位身着锦袍的老者走出,正是雁萧关的外祖父,黛家家主黛谐贤。
他先是朝朝弘庆帝一拜,随即对着城下朗声道,“陛下膝下皇子中,确有一人身负火凤胎记,正是老夫的外孙。”
宣毕渊一愣,他想起因雁萧关不受宠,后又太孤僻,旁人确实不知其是否身负火凤印记,尤其是连其生母都对其恨之入骨,因此一开始谁也没将他放在心上,更不可能打探其出生时有何异状。
雁萧关乃是他杀子仇人,饮其血啖其骨都不解恨,他自是恨不得其就是个不知来处的野种,一点不怀疑其会是那个身负火凤印记的人。
城楼上,黛谐贤音声如钟,“……当今厉王殿下,后腰之下便有火凤印记,陛下若真是冒牌货,厉王的胎记又如何解释?”
话音刚落,禁军押来几位宫人与老者,正是当年为黛莺和接生的御医、宫女和稳婆。
老太医上前一步,“老臣作证,几月前太子妃诞下皇孙,吾等在皇孙出生时都亲眼见证殿下后腰身上的火凤胎记,绝非伪造。”
宣毕渊如遭雷击,僵在原地。
黛莺和目光转沉,她没曾料到宣毕渊居然有着此等底牌,好在弘庆帝早有打算,不然若是弘庆帝身上血脉存疑,她的孩子自然不能坐上九五之尊之位。
可她却不能眼睁睁看着弘庆帝占尽上风,她不动声色地做了个手势。
正当僵持之时,城南方向突然奔来一支乱军,约莫千人,为首者翻身跪地,“禀陛下,臣已按陛下与太子之令,屠尽中江忠将与豪强门阀,接下来还请陛下示下。”
“什么?中江的乱军是陛下手下?”城楼上的朝臣瞬间炸锅。
有人捂着胸口看着弘庆帝,眼睛充血,“陛下怎能屠戮百姓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