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第18页)
雁萧关哪里不知?这也是他当时将图鉴整理好后,没想着立刻造出来,甚至根本没将其送回赢州的原因之一。
只是现下情形不同,他不得不为之。
“先造一艘样品船出来,按比例缩小。”雁萧关道,“由你们木坊领头,铁坊、漆坊合力,尽早造出样品。”
匠头连连点头,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若是只造个三丈长的样品船,六、七月时间便可,若是成了,再按比例放大造大船,也可保万无一失。”
雁萧关知晓造船非一朝一夕之功,定然赶不及下聘,只能等将明几许迎进府后再说。不过以明几许的性子,想来根本不会在意这船赶不赶得上做聘礼。
他应允,“可。”
匠头捧着图鉴,躬身道,“小的这就回去备料,定不辱命。”
雁萧关点头,“去吧。”
匠头连连退下,恨不得立刻就带着徒弟们回木坊赶工,半刻也不愿拖延。刚走出正厅,他便再也端不住,一把抓住身旁大徒弟的胳膊,声音因激动而发颤,“看到了吗?那图纸上的巨舰,咱们木坊的机会来了。”
大徒弟被师傅箍得胳膊发疼,却顾不上喊痛,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是,咱们木坊在府里虽不算最出挑,可造船这事,离了咱们万万不成。”
他凑近图纸,目不转睛盯着上面的船样,“陶坊烧瓷再好,铁坊锻铁再精,可这船的骨架、船舱、桅杆,哪一样离得开咱们?”
身旁的二徒弟也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先前陶坊靠瓷器扬眉吐气,铁坊靠兵器受器重,咱们总被开玩笑说只会做些桌椅,这次,咱们非得拿出真本事,让大家伙看看,木坊不仅能做家具,更能造出海吞万里的大船。”
大徒弟却有些担心,“可咱们从未造过这般复杂的船,万一出岔子……”
“出岔子就改,”匠头眼一瞪,“王爷把这般重要的事交给咱们木坊,是信得过木坊的手艺。咱们虽不是顶好的木工,可也吃了几十年木工饭,难道还能被一艘船难住?就是拆了重造十次,也得把船造出来。”
说话间已到木坊门口,远远就见坊里的木匠们竖着耳朵等消息,见他们回来,纷纷围了上来。
匠头声音洪亮,“都听着,王爷要咱们造大船,木坊当主力,从今日起,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把看家本事都拿出来,这船造好了,便是谁也不能再小瞧咱们木坊。”
工匠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响应,“好,都听匠头的。”
一时间,木坊里满是干劲。
当然,造船绝不可能只靠木坊独立完成,铁坊得赶制铁皮、铆钉,给船身包铁加固,漆坊要调制耐腐蚀的桐油,给木料上漆防潮,连船身的防水涂层也得由他们亲手调配。
就这般,各方工匠往来穿梭于王府,整个王府跟个巨大的齿轮一般,因着这艘大船的建造,环环相扣,运转得愈发顺畅。
忙起来的可不止木坊、铁坊、漆坊三坊,要迎王妃,织坊的绣娘们也要赶着绣制衣裳,金丝彩线堆了满案,单是一件衣裳上的纹样,就要耗费数日功夫。
香坊也没闲着,不止调了“同心香”“合欢香”出来,连熏衣的香料都配出了近十种,说是要让王妃的院落里,日日都飘着不同的清甜香气。
整个王府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瑞宁更是揣着个小账本,整日东奔西跑地调度,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
渐渐的,王府要迎王妃的消息传遍了赢州城的大街小巷。
若是寻常州府,上官成婚与城中百姓并无太多关联,赢州却不同。赢州城从最初的一片荒地,到如今的初具规模,城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王府带着百姓们一起夯土、砌墙、铺路建起来的。
王府借此有了稳固的根基,百姓们也得了工钱,早已是休戚与共的光景。
因此这消息一传开,赢州城便沸腾了。谁都知道,王爷迎妃是天大的事,而王府办事向来大方,要备聘礼,少不得采买各种物料,要做衣裳首饰,要收山珍海味,这不就意味着有活干、有钱赚吗?
百姓们翘首以盼,果不其然,没过几日,王府就派出人四处采买,石坊要采最好的青石料给王妃的院子堆砌假山,连院中的池塘山石,都在图纸上换了数个样式。
木坊除了忙着造船,还得腾出人手赶制装聘礼的柜子,以及王妃院落里要用的家具,样样都要好木料。
织坊更是忙不过来,除了王妃的喜服,连陪嫁的被褥、帐幔,都要绣上寓意吉祥的纹样,时日太赶,不得不满城都在寻手艺好的制衣娘,邀进府中一同赶制衣物。
连海边的渔民都得了消息,每日天不亮就出海,专挑最稀罕的海货送去王府,盼着能被采去当聘礼。
秋收刚过,地里的活计松快了,赢州城却比农忙时更热闹,百姓们采石、砍木、寻货,街头巷尾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就在这时,王府又放出消息,要在海滩建码头,需招募大批壮丁,管吃管住,工钱一日一结。
这消息更是让全城都动了起来,毕竟采料、伐木等活计不是所有人都能干,可建码头只要有一身气力就行。且码头是大活计,非短时间能建成,这不啻于找了个长久活计,更要紧的是,码头建成后,商船往来,卸货、装船都需要人手,往后的生计便有了盼头。
一时间,不管是年轻力壮的汉子,还是手脚麻利的妇人,都涌到王府门口报名。连临近村落的百姓都闻讯赶来,把王府外的街头挤得水泄不通。
而在赢州城喜气洋洋之时,赢州外的军营之中也悄然起了波澜。
神武军要扩军。
雁萧关本想着等游骥在元州扩军积累经验后,再让他回赢州主持扩军事宜。可现下婚事将近,他得带军去夷族,扩军之事刻不容缓,于是便决定亲自着手。
好在元州扩军流程乃是他和游骥一同敲定,无论是大方向还是细节,他都心中有数。
前两日,雁萧关已将以大柱为首的几个老军副召集起来,透了扩军的口风。军副们自然振奋,原先神武军人数尚少,所有军副统一由雁萧关统领,可若是扩军,势必要设置军主,不然军务繁杂,难免牵扯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