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影片结尾,伊万被处决的头颅在旋转,这是伊万灵魂的梦境。死去的伊万思念活在心中的母亲,母亲永远是伊万生命的源泉,永远不死。伊万和小女孩在水边奔跑,那是伊万成长的摇篮,伊万死后复活,生命永恒。

《伊万的童年》剧照:伊万牺牲

《伊万的童年》剧照:死魂灵的梦境

4。《安德列·卢布廖夫》

《安德列·卢布廖夫》(AndreiRublyov,1966)获1969年戛纳电影节大奖。影片讲述15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圣像画家卢布廖夫漂泊浪**的一生,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洗礼后,终于完成了“三圣像”画。

安德列·卢布廖夫1411年创作了传世之作圣像画《三位一体》,俗称“三圣像”,表现了象征圣父、圣灵、基督的三位天使,他们的头上都有一圈光环。画家对圣像和空白做特殊处理,造成圣像本身发光的错觉。

影片开端是一个农夫乘热气球飞到空中,充满好奇地俯瞰大地,最后摔死。15世纪初,俄罗斯遭受鞑靼人入侵,人民生活在苦难中,但是俄罗斯农民仍然保持了他们对世界的希望与渴望,异想天开地想要飞翔。导演以农夫俯瞰大地的主观镜头表现俄罗斯贫瘠而又美丽的自然,充满诗意。农夫飞天摔死的悲剧,隐喻了主人公安德列一生的追求与抗争,他目睹了战争和人民的苦难,对宗教动摇,一再拒绝画圣像。

《安德列·卢布廖夫》剧照:农夫飞天

影片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叙述框架,通过僧侣画家安德列在战乱中的流浪迁徙,把一连串独立事件衔接起来。在俄罗斯大地流浪的不仅有僧侣画家,还有流浪艺人,他们靠杂耍为生,给灰暗的民间生活增添了轻松幽默的喜剧气氛。

为纪念东正教先驱圣·乔治,影片中的年轻铸工博利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铸造大钟,完成了几乎不可实现的事业。铸钟是信仰的代表,象征在苦难之中重拾精神信仰。安德列目睹了铸钟的全过程,在轰鸣的钟声里,他领悟到神与艺术的和谐,获得了信念的再生,于是决定到莫斯科大教堂画圣像。这是他一生追求的最后归宿,铸工是另一个年轻的安德列追求精神信仰的写照。表现梦幻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一贯手法,在铸钟完成的段落中,影片两次用闪回镜头表现安德列的幻觉,他看见了他曾经追求的女人,俗世的欲望在献身精神信仰中得到净化。

《安德列·卢布廖夫》剧照:铸钟

影片结尾用了7分钟的缓慢推移镜头,表现教堂壁画和安德列绘制的“三圣像”,色彩斑斓,体现了苦难中的尊严与希望。塔可夫斯基电影惯于用黑白片表现他的时间与记忆的主题,本片结尾的圣像画出现了彩色,燃烧的木炭由黑白转化为棕红色。燃烧是时间的流逝过程,信仰之火从古燃到今,故事的历史时间进入了现代,对信仰的崇敬与喜悦之情,一以贯之地联系着过去与现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由耶稣像转换为河畔边的四匹马,它们是自然的生命,又是自然中的一景。流淌的河水代表时间的流逝,倾注的大雨代表信仰的滋润,画面从彩色变为黑白,一切都归于时间的永恒,思想尽在诗意之中。

《安德列·卢布廖夫》剧照:壁画与圣像画

影片结构从开端的农夫飞天到结尾的铸钟、画圣像画,形成首尾一贯的精神探索、追求信仰的主题。农夫从教堂的塔楼爬上热气球,嘴里叫着“上帝,我飞”,安德列在俄罗斯流浪,冒雨前行,结尾是雨中的马。上天入地的寻找,为的是信仰。导演阐述影片主题时说:“我想拍摄一部历史片,但它同时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想使15世纪人们的精神与今天人们的精神接近起来,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要赋予那个时候的人和时代以生命,这样他们更接近我们,使他们的英雄气概成为我们所共有的。”

5。《牺牲》

《牺牲》(TheSacrifice,1986)是塔可夫斯基最后一部影片,获第3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牺牲》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念与期待的故事,影片开端是亚历山大和小儿子植树,希望枯树复活,做了喉部手术的儿子能够开口说话,表现了对信念的期待与坚持。邮递员与亚历山大对话,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期待中,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中,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哲学命题。在电影表现手法上,长镜头和推拉镜头使用非常突出,开端镜头在河边的道路旁左右来回缓慢地移动了9分钟,以此表现生活本身的节奏。

《牺牲》剧照:植树

亚历山大生活在分崩离析的现实社会中,世界末日的传言使人们陷入恐惧。他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人类精神世界,并且从此保持静默。他烧毁了自己的家,实现了对上帝的承诺,把一切化为“无”。但是他的牺牲不被家人理解,被当作精神病人送进医院。

《牺牲》剧照:烧毁

尽管父亲进了医院,小儿子仍然坚持给枯树浇水,迎来了枯树复活,并开口说话。枯树种植在流淌的河水边,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新生,孩子则是生命的延续。镜头从躺在树下的孩子一直摇到树顶,生命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充盈丰满,扩大到整个宇宙。孩子是亚历山大的希望与信心所在,也是导演的希望与信心所在,影片的结束语是导演把这部影片献给他的儿子。信念是绝望中的希望,只要坚守信念,坚持期待,牺牲就有价值,拯救世界就会有希望。

《牺牲》剧照:新生

四、小结

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精神上影响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姆的思想电影通过影像手段表现哲理,挖掘人性的奥秘,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深度和广度。

塔可夫斯基诗电影的主题充满宗教色彩,表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探索,对信仰的执著追求与坚持,具有寓言和谶语性质。他的电影使用长镜头,很少用快速剪接,画面构图优美。影片开端和结尾的音乐多采用巴赫的宗教音乐,以此升华主题。

思考题

1。你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认识是什么?

2。分析《普通法西斯》的思想意义与蒙太奇剪辑。

3。塔可夫斯基诗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4。《伊万的童年》的四个梦境在电影结构中有什么寓意?

5。怎样看待《牺牲》的末世拯救的牺牲观念?

6。我们的信念、坚持、牺牲与获得是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