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一章 那些花儿(第1页)
“嗯?行不行?”
“行不行?”
夏薇一只裹着黑色过膝袜的小脚,一直在周子扬的裆前在那边鼓捣来鼓捣去,把自己当女王了。
周子扬有些无语的看了一眼夏薇。
起身。
夏薇慌忙往后。。。
深夜的风穿过窗缝,带着初春微凉的气息。徐帆没有开灯,只借着月光翻看刺绣日记本里夹着的一张泛黄纸条??那是小卓玛失踪前在村小学作业本上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今天我画了彩虹,老师说它没有声音。可我觉得,彩虹落地的时候,一定很响。”他指尖轻轻抚过那歪歪扭扭的字迹,仿佛能听见一个孩子踮起脚尖、仰头望天时的心跳。
凌晨四点十七分,系统警报突然响起。AI情绪识别模型标记出一段来自云南怒江州某乡村教学点的录音异常:一名十岁男孩连续七天在同一时间录制同一段话,语调逐日低沉,呼吸频率紊乱,末次录音中甚至出现短暂窒息性停顿。自动分析提示:高危心理风险,建议立即干预。
徐帆立刻拨通当地联络员电话,对方声音疲惫:“徐老师……我们昨天才赶到。那个孩子叫阿木,父母外出打工五年没回,由奶奶带大。三天前老人摔伤卧床,家里断粮两天。他……他在录音里说‘如果我也睡过去不醒来,妹妹就能多吃一口饭’。”
“定位呢?”徐帆声音绷紧。
“有信号,但在深山,车进不去。我们正组织村民徒步进村,但天气不好,山路滑。”
“不要等了。”徐帆迅速调出应急响应预案,“启动‘萤火-空投计划’??联系市气象局确认风速流向,用无人机携带基础物资和便携式录音设备,在明日六点前抵达目标区域上空投放。同时把阿木之前的录音剪辑成一段语音信,让他听到来自外界的回应。”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回声”平台后台,发起临时众筹任务:为怒江山区二十个类似教学点配备太阳能录音机与卫星通讯模块。不到一小时,三万多人参与捐赠,金额突破预期两倍。一位匿名捐助者留言:“我小时候也饿着肚子听过风声,现在我想让风带回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
第二天清晨六点整,第一架无人机穿越云层,在阿木家屋顶盘旋三圈后精准投放包裹。随物资一同落地的,还有一台粉红色的小型录音机??那是周星辰特意从福利院孩子们捐赠的设备中挑选并改装过的,外壳贴着一张手绘贴纸:一只耳朵长出翅膀。
当阿木颤抖着打开机器,听到里面传来陌生却温柔的声音:“阿木,我是住在很远城市的一个姐姐。我听说你喜欢画画,especially彩虹。你知道吗?每一根颜色都藏着一种声音,红色是鼓点,橙色是笛子,黄色是阳光洒在玻璃瓶上的叮当声……你要活着,替我看完整道彩虹。”
他蹲在地上,抱着录音机嚎啕大哭。那一刻,屋外雨停了,晨光破云而出,照在泥泞院子里一道残存的水洼上,映出半弧模糊的虹影。
与此同时,“移动倾听车”已驶入川西高原最后一个未覆盖村落。林骁带着团队在海拔四千米的牧区帐篷里架设设备,收集游牧家庭口述史。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牧人握着话筒说了整整四十分钟,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雪灾中如何背着冻僵的孩子走三十公里求医。“那时候没人听我们说话,连哭都要憋着,怕引来狼。”他说完,眼里闪着泪光,“但现在我说了,你们录了,我就觉得那条路没白走。”
录音结束时,天空忽然飘起细雪。林骁抬头望着灰白色的天幕,轻声对助手说:“把这些全记下来。不是为了悲情,是为了证明??有人曾以血肉之躯对抗过荒寒,并且活了下来。”
当天下午,徐帆收到视频回传。他看着画面中老人布满裂口的手掌缓缓抚摸录音机表面,忽然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冬天,蜷缩在电话亭里拨不通求助热线时,掌心也是这样又冷又痛。他起身走到办公室角落,取出一个铁盒,里面存放着当年那枚锈迹斑斑的硬币??他曾用它打了人生中最漫长却无人接听的电话。
他将硬币轻轻放进“声音赎偿”展览箱,附上一张卡片:“编号S-2007-001:一次未完成的呼救。愿后来者不必再经历这种沉默。”
傍晚,市教育局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一起校园事件:某中学一名女生因长期遭受网络霸凌留下遗书离校,所幸被“夜间树洞APP”捕捉到关键词触发预警机制,心理辅导员十分钟内抵达现场将其劝回。调查显示,该生在过去三个月内通过APP发送了四十七条变声留言,内容从最初的“我好累”逐步演变为“我想消失”,最后一条是:“有人愿意抱抱我吗?”
徐帆在会上提出建立“沉默行为画像系统”:通过对学生日常语音频谱、书写节奏、社交互动密度等非语言数据进行综合建模,提前识别潜在危机个体。“我们要学会听那些还没说出口的话。”他强调,“就像地震前的地鸣,风暴前的气压变化??心灵崩溃也有征兆。”
会后,周星辰带来新发现:通过对全国“倾听角”三个月数据交叉比对,她们提炼出十三种典型的“压抑表达模式”。其中最令人心悸的是“微笑型静默者”??外表开朗活跃,社交媒体点赞无数,实则每晚固定时段拨打心理热线却始终不语,仅让电流声陪伴自己入睡。
“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习惯了表演倾听。”周星辰低声说,“就像有些人吃饭只为别人看着高兴,说话只为不让场面冷场。”
徐帆沉默良久,决定推出“反向倾诉训练营”:邀请教师、家长、心理咨询师亲身体验“被忽视”的模拟场景??戴上耳机听一段孩子哭泣的录音,而系统故意延迟三十秒才给予回应。首场体验结束后,一名资深班主任走出房间,摘下眼镜擦泪:“我才明白,原来等待回应的每一秒,都是在深渊边缘踩钢丝。”
周末,“全国青少年声音诗歌大赛”正式启动。投稿如潮水般涌来。有盲童用触觉写诗:“我把手指伸进风里,摸到了蓝色”;有自闭症少年录下一分钟敲击课桌的节奏,标题叫《我的心跳不是病》;更有数百封写给亡亲的语音信,被统称为“跨时空对话”。
其中一封来自大连的投稿让徐帆彻夜难眠。录音开始是一阵??声,接着是个稚嫩的女孩音:“爸爸,今天学校体检,医生说我心脏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妈妈哭了一晚上。可是我不怕,因为你走的时候也这样啊。你说过,只要我还记得你笑的样子,我的胸口就永远有热乎乎的东西在跳。”
停顿几秒后,她轻轻哼起一段旋律??正是徐帆曾在直播中播放过的《彩虹桥》主题曲。
他立即联系主办方,将这封录音列为特别展播作品,并附言:“请允许我回应一句:你爸爸听见了。因为他留下的爱,早已变成你心跳的节拍。”
与此同时,中科院传来好消息:基于东岗寺周边采集的声场数据,结合小卓玛最后一次录音的频域特征,研究团队成功构建出“悬崖回声复原模型”。通过逆向推演,他们在虚拟环境中重现了事发当日的声音传播路径??结果令人震惊:若当时搜救队沿西北方向搜索,本可在两小时内捕捉到微弱呼救信号。可惜,那一片区域因“山神传说”被主动规避。
“不是找不到,是不愿相信能听见。”徐帆看着报告结论,手指重重划过这句话。
他当即联合科研团队发布《声学正义白皮书》,呼吁将环境声学评估纳入未来搜救标准流程,并推动立法要求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必须留存全程音频证据。“声音不该只是情感载体,更应成为司法依据。”他在发布会上说,“当科技能还原一滴露水落地的声音,我们就不能再以‘没听见’为借口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