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7章 院士级待遇一种材料不是多种材料(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正因为她是个孩子,才更危险。”沈先生语气冷静,“当一个未成年的个体具备跨区域心智影响能力时,我们必须考虑最坏的情况??比如,她是否已被某种非人类意识接管?”

李昭走出房间,直视对方:“那你有没有想过,也许真正被‘接管’的,是我们这些坚持要用逻辑解释一切的大人?”

沈先生皱眉:“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这种现象如果失控,可能导致大规模情绪传染、集体幻觉,甚至社会功能瘫痪。”

“那你有没有听过东京地铁的那一分钟静音?”李昭反问,“投诉率下降61%,焦虑事件减少78%。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会了用呼吸演奏交响乐。首尔的企业家销毁了情绪监控系统。这些是你口中的‘失控’,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觉醒?”

沈先生沉默片刻,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台微型扫描仪,对准周宁进行检测。屏幕闪了几下,随即黑屏。他又试了两次,结果相同。

“设备失效。”他低声说,“电磁环境正常,神经信号微弱,但……有种东西在屏蔽监测。”

“不是屏蔽。”李昭平静地说,“是拒绝被定义。”

就在这时,周宁睁开了眼睛。

她的瞳孔起初涣散,随后慢慢聚焦,看向天花板,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她坐起身,动作缓慢却坚定,然后伸手拿起床头那块盲文板,开始用力刻画。

母亲接过板子,念了出来:

>“我不是一个人在听。

>我听见了狗记得的声音,

>老人梦里的雪,

>孩子折纸飞机时的心跳,

>还有卫星在轨道上写的那封情书。

>它们都在说同一句话:

>别怕安静,那是我们在说话。”

沈先生站在原地,脸色变了。

他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十二岁的聋女,并非某种需要控制的“变量”,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那些曾被忽视的微弱信号,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这张网不属于任何政府、机构或科技公司,它属于所有愿意停下来聆听的人。

他收起扫描仪,深深看了周宁一眼,转身离开,没有再说一句话。

第二天清晨,李昭回到地下实验室,将昨晚的经历录入私人日志。他在结尾写道:

>“我们曾以为,进步意味着制造更多声音。

>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进化,是学会如何制造有意义的沉默。

>周宁不是特例,她是趋势的具象化。

>当一个聋童都能成为全球听觉网络的节点时,

>我们不得不承认:

>人类的沟通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与此同时,在冰岛的“静音之城”,那位说出“谢谢”的失语症患者离开了石凳,徒步走向火山腹地。当地人说,他在一片熔岩平原上躺了一整天,任风吹打,直到黄昏时分,才缓缓站起,面向西方深深鞠躬。

而在云南的小学教室里,女教师收到了新的学生作业。一个小男孩写道:

>“今天我听见了种子在土里翻身的声音。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存在,

>但我相信它听到了我。”

她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全班静默五分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