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与小说(第9页)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孙玉石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湘》,32—3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原典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力上也许不是朱湘诗歌中最好的,但选择这首诗还是很有文学史意义的。因为这首诗在《诗镌》上发表时主编徐志摩没有将其排在头条,朱湘从此与徐志摩闹翻;也使有些学者以其与新月社的疏离,再加上他曾加入文学研究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诗歌等,认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诗人。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从艺术上印证了他是新月派新格律诗运动杰出的实践者。这首诗比起徐志摩的任何一首诗都更加完美地实践了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这首诗风格唯美,让人想到民间的采莲谣曲,想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古诗,也令人想到济慈、雪莱与海涅的美的名诗。
五、梁实秋与饶孟侃等其他新月派诗人
梁实秋在五四文坛上的位置比较尴尬,他成为新月社批评家是以否定五四文学的姿态出现的,陈梦家在20世纪30年代编《新月诗选》也把他排斥在外。而左翼文坛从20年代末到抗战一直将他当成批判对象,于是他在清华园所写的新诗就被人忘却了。然而他曾是闻一多极力推崇的诗人,闻一多在《〈冬夜〉〈草儿〉评论》中引用了梁实秋的新诗《梦后》,并认为《女神》除外能与《红烛》相提并论的就是梁实秋未出版的诗集《荷花池畔》。他认为在梁实秋醉人的爱情诗面前汪静之的《蕙的风》简直就不是诗,赞美梁实秋为“红荷之神”,认为自己豪放的诗受郭沫若诗的影响,清丽的诗则受梁实秋诗的影响。
梁实秋(1902—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祖籍浙江余杭。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与挚友闻一多开始创作新诗,他认为清华文学的特点是唯美。1922年11月他出资出版了与闻一多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对胡适以来的早期新诗不像诗的现象进行审美上的反省,并推崇郭沫若的《女神》。郭沫若读后大喜,从此开始了一段梁实秋、闻一多同创造社的蜜月期。1923年梁实秋赴美留学,哈佛大学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将他的浪漫主义思路摧毁,而代之以古典主义。1926年在回国之前在纽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白话版的吴宓腔调对五四文学的清算,他从“外国的影响”“情感的推崇”“印象主义”泛滥、尊崇“自然与独创”等方面批判了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推崇从亚里士多德到白璧德的古典主义。他强调理性的法则,要给五四文学那种自由不羁的**表现套上理性的笼头,并向儒家的“以理节情”的文学传统认同。这是白话新文学在西化方向上第一次出现的严重对立。然而在留美前,梁实秋还是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者。大气磅礴的《荷花池畔》还留有郭沫若的影响,但《旧居》一类新诗对艺术形式的讲求成为闻一多倡导“新诗格律”上的先驱,且看《早寒》的一个诗节:
宇宙像座斑剥的废堡,
处处显露以往的遗痕,
诱使载满悲哀的诗心
痛哭命尽途穷的黄昏!
他为顾一樵的剧本《荆轲》所作的荆轲告别情人秋纹的歌词,将诗的意象糅进传统音节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艺术表现力,且看其中的两个诗节:
秋天是流血的节候,
秋天是洒泪的辰光,
血染在枫树的枝头,
泪滴在情人的心上。
秋纹!且住了你的琴声,
我不知何如这般惶恐。
听,听那竦竦的秋风,
鬼吟般吹入了园庭!
新月派诗人还有刘梦苇、饶孟侃、孙大雨、朱大枬等人。饶孟侃(1902—1967),字子离,南昌人。他既发表《新诗的音节》等新格律诗的理论建树文章,又有新格律诗的创作实践,且看《呼唤》:
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
听到亲切的一呼唤;
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
翁仲正望着我看。
再听不到呼唤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四面寻找;——
翁仲只是对月光出神,
月光只对我冷笑。
六、杨振声的《玉君》与其他新月派小说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山东蓬莱人。后来他的教育家的名声压倒了作家,但1915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却是具有文学气质的热血青年。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在《新潮》杂志发表小说的主要是他与汪敬熙、俞平伯、罗家伦等人。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因参与怒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而被捕入狱。五四运动后他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并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就投入新月社、现代评论派的英美派作家的阵营。1925年初出版中篇小说《玉君》,《现代评论》将之看成一件大事,陈源夸张地说没有《玉君》“我们简直可以说没有长篇小说”。由此也使得鲁迅对这部中篇小说进行了否定。《玉君》不像陈源说的那么夸张,也并非像鲁迅说的“降生也就是死亡”,初版不久便销售一空,当年5月就再版。
比杨振声创作小说更早的英美派作家是陈衡哲。陈衡哲(1890—1976),字乙睇,笔名莎菲,生于江苏武进,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的留美基金,成为首批留美的女生。她追求男女平等,拒绝了家庭为其安排的婚姻。胡适在搞白话文实验时,在留美学生中听到的是一片反对声,只有她给胡适以声援,后来她嫁给了胡适的好友任叔永。1920年陈衡哲归国,成为北京大学乃至中国第一位女教授。1917年陈衡哲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28年在新月书店结集为《小雨点》出版。其小说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就是她比文学革命后其他小说家的开笔时间都早,《一日》发表于1917年6月的《留美学生季报》。第二,文体形式多样,《西风》《运河与扬子江》等篇很难以某种文体归类,《西风》写红枫谷中的月亮与西风对下界的不同姿态,《运河与扬子江》以扬子江象征不屈不挠、勇于创造的自由精神,以运河象征逆来顺受、毫无首创力的奴才精神,并且展开了二者的对话。《小雨点》是童话小说,其他小说运用了象征、隐喻及心理分析等技巧。第三,《小雨点》与现代小说的主潮不同,而更多地表现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一日》表现的是跨国的爱,《洛绮思的问题》写的是哲学博士洛绮思与哲学教授瓦德从互相敬慕、订婚到洛绮思从女性本体角度的悔婚以及取得事业成功后的失落,表现的是人类的普遍性。后来的梁实秋、钱锺书等英美派表现的都是普遍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