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影视创作(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影视创作

以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中外影视作品最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下面,先举我国20世纪40年代的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形象阐述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特色——

剧情梗概:

本片分为上下两集。

上集:八年离乱。

“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纱厂补习学校的教师张忠良是一位爱国青年,他的爱国热情和聪明才干赢得了同厂女工素芬的爱情,不久,他们幸福地成婚,并很快有了一个孩子,取名“抗生”。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上海街头难民如潮。张忠良和妻子、老母亲都参加了慰劳前线将士的工作。不久,中国军队开始撤退,张忠良所在的救护队接到离开上海的命令。离别前夜,素芬悲哽难言,张忠良说:“你记住,以后每逢月圆的晚上,我一定在想念你们。”

张忠良满腔抗日热情,随着救护队到过南京、南昌、武汉,一路抢救伤员。这期间他曾因害怕而逃跑,后来又归了队。不久,他被日军所俘,被迫当了劳役,历尽磨难,他终于逃脱,来到了重庆。

重庆是当时所谓的抗战中心,街上充满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张忠良几经努力,难求一职。在饥寒交迫之际,只好向也到了重庆的熟人王丽珍求助。王丽珍是纱厂温经理太太何文艳的表妹,在交际场上是个路路通的人物。王丽珍看到张忠良英俊能干、大可利用,就留他住下并介绍他到干爹宠浩公开办的公司做事。上班的第一天,张忠良早早地来到办公室,而时间过半,其他同事才陆续到来,来后又都不干正事,不是看画报,就是玩麻将、扑克牌。下班后,科长老龚约几个同事请张忠良吃饭,并邀他到舞厅跳舞。张忠良对此十分反感,想到国难当头,不禁潸然泪下。但是不久,他就由反感转为麻木,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并且很快投入了王丽珍的怀抱。

素芬在沦陷后的上海难以谋生,随张母回到乡下,和张老爹、张忠民共同生活。不久,张忠民因不愿当亡国奴被日军缉捕,毅然上山投奔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在乡下肆虐横行,张老爹挺身反抗、遭到杀害。素芬一家只好又回到上海,靠替人洗衣勉强糊口。老母体弱多病,孩子幼小,素芬在艰难的生活里苦熬着,她常常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思念远行的丈夫,盼望胜利团圆的那一天。

可是张忠良却一直音信杳然……

下集:天亮前后。

张忠良以宠浩公私人秘书的身份在重庆商界活动着,与奸商相互勾结,大发国难财。这时,他与王丽珍已经公开同居。一天酒宴上,老龚送来两封乡下的来信,被王丽珍发现,张忠良谎称是借钱的,将亲人的来信撕碎扔进江中。

日军捣毁难民收容所,素芬失业了,一家人只好靠到乡下贩米为生。一次,素芬等人被日军发现,被赶入冰冷刺骨的渠水中,冻了一夜。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宠浩公、张忠良等人立即飞回上海搞劫收,张忠良住进了原纱厂温经理的公馆,并通过宠浩公把汉奸温经理的财产攫为己有,同时“接收”了温的太太何文艳。

而这些日子,素芬是在热切盼望“征人归来”中度过的。可是一天天过去,总不见丈夫的消息,但她还是不断地写信,到后来穷得每天只能以稀粥勉强充饥,连邮票也买不起了。生活难以为继,素芬无奈中,争得婆母同意后,去做富豪家的佣人——恰恰是到温公馆。抗生也上街卖报来补贴家用。

“抗战夫人”王丽珍飞回上海,“接收夫人”何文艳又恨又妒,却不得不强装笑脸和张忠良一起把王接回来。

“双十节”,温公馆举行鸡尾酒会,政客商贾、绅士淑女纷纷来到,热闹非凡。厨房里一片忙乱。大司务正要将冷饭倒掉,素芬看到,羞怯地请求将它们留给已经几天没有正经吃饭的婆婆和儿子。好心的司务又给了她几根肉骨头。又冷又饿的抗生捧着冷饭,欢天喜地地跑回家去……

这时,温公馆的客厅里,张忠良正抚着肚子对王丽珍说:“我都快要胀死了!”

舞会开始,素芬帮忙上饮料。忽然听到有人叫“张忠良”,不觉一怔。张忠良与王丽珍步入舞厅,素芬看到果然是自己日夜盼望的丈夫,失神中掉了饮料。此时,张忠良也认出了素芬。王丽珍感到他们的关系非同寻常,冲上来质问。素芬哭着说出:“他是我的丈夫。”王丽珍撒泼大闹,客厅里乱成一团。张忠良厉声责问素芬:“你到底要我怎么样?!”素芬看清了张忠良的丑恶面目与周围一张张冷酷的面孔,决然道:“我走……我走!”奔出了大厅。张忠良怕出事、想追出去,却被何文艳等拖住,只好又上楼去安抚王丽珍。王丽珍乘机逼张忠良将侵吞的温家财产交给她。

素芬在街上徘徊了一夜,强抑悲痛回到家中。家里正洋溢着欢乐气氛——原来是收到了张忠民从游击区寄来的信。素芬读信时想起丈夫的作为,忍不住痛哭。张母问明原委,带一家人去找张忠良。

母子相见,张母连声责问张忠良。张忠良无言以对。素芬泪流满面。这时,王丽珍从楼上冲下来,逼张忠良立即与素芬离婚,并以死来威胁。张忠良胆战心惊,忙不迭向王丽珍求饶、起誓。

张母终于看清了儿子的嘴脸,一家人多年来寄托的希望和幻想全部破灭,祖孙三人绝望地走出温公馆。素芬悲愤交加,投进了滚滚奔流的黄浦江。江面上,再次回**起悲怆的歌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分析鉴赏:

这是一部十分典型的、堪称范本的现实主义篇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