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剧核的构成(第1页)
二、戏剧核的构成
戏剧核,更确切地为其下定义,可称为“戏剧胚胎”或“剧作雏形”。其正如人之生命的形成初期,虽几乎看不出“人之全形”,但人之为人的基本元素已经具备。在构思意向基础上凝聚而成的戏剧核,也具备了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元素,即是:戏剧的题材、戏剧的题旨、戏剧的艺术基调(或曰艺术品格)。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戏剧核的元素之一:戏剧题材
要想从构思意向阶段的思维活动中虽然大体定向但却广泛庞杂的意念、物象、感觉……间确定剧作的核心,首先就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选择、辨析、稳定,以确定戏剧的题材。因为它是“戏”所要表现的内容借以生发、存在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题材,固然不排除广义的题材概念,即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范畴、方面,诸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战争题材、都市生活题材、爱情题材等等,但主要的则是指狭义的题材,即戏之所以为“戏”所具体表现的那部分特定的人事景象。
戏剧题材的选择与确定十分重要。因为在构思意向阶段,虽然想象、联想、潜意识等等思维活动有大体的趋向性,然而,它们所产生、所提供的感情意念、生活物象往往是朦胧、庞杂、纷乱的。其中,重复的意象、矛盾的时间、无意义的景观、无价值的人物……难免丛生一处,让人如入荒园、野林,有无所适从、难以判断之感。如果作者不能从中以清醒的艺术感知提取所需、扬弃芜杂,便难以进一步前进,或者为这庞杂的内容所累、茫茫然沉迷其间、误入歧途,也未可知。
那么,提取、确定哪种题材为好呢?一般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选择人们感兴趣的和人们感到重要的题材。
影视作品最终是要给观众观看、并因此产生影响的,因此,影视题材的选择,首要的就是考虑观众的观看需求与接受程度。于是,任何影视作品所要使用的题材,必须具备使人们有“兴趣”与感“重要”两个条件——只有“兴趣”而缺乏“重要”,影片难免流于庸俗、平浅;而若只要“重要”,忽视“兴趣”,作品必然因没有审美引力而遭到冷落。
人们的兴趣自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新的生活画面、新的人物形象、新的(陌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新奇的情节乃至细节……倘若它们同时又具有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影视作品中,观众的“兴趣”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的影片,不胜枚举。诸如我国大陆的《喜盈门》、《人到中年》、《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甲午风云》、《渴望》、《篱笆·女人和狗》……港台影视中,如成龙的动作片、琼瑶的某些言情片等概莫能外。至于国外的成功影片,更难一一列举。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凡取得成功的影片,首先都是为观众所认可、让观众感兴趣的影片。
而所谓“重要”,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从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牵涉到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或关系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命运与利益)与人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有关人的品格的评判、人的本性的探讨、人的情感的解剖、人的观念的研讨等)来确定。影视创作不仅应为观众提供“娱乐型”的欣赏,更应同时具备“启人悟世、震动心灵”的文化思想内涵。若只采撷些浮光掠影式的东西,或只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庸俗的“纯商业价值”(正常的本义的商业价值,又何尝没有思想与艺术的内涵潜蕴其间),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影视作品的生命力。
美国影片《白宫轶事》的题材选择,可以作为使观众既感兴趣又觉得重要的优秀例证:白宫,美国总统办公的地方,是美国最高权威的象征。影片避开或枯燥或冷酷的事件,巧妙地选择值总统竞选期间总统的“个人私事(与一个女工作人员恋爱)”为题材。在竞选期间,总统本应处处小心谨慎以避免给对手以攻击的口实才是,可这位因单身本来就易招惹是非的总统,却偏偏“毫无政治家头脑”地与下属“神魂颠倒”地热恋起来!竞争对手果然因此大做文章,使这位在职总统的得票数大大下降。总统受到各方面巨大的压力,为挽回败局、争取某些执种族偏见的选民的支持,签署了一个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文件。为此,女友愤愤地离开了他。这位总统饱经痛苦,终于走上竞选讲台,面对选民,再不遮遮掩掩,而是公开了自己与女职员真诚的爱情,并慷慨陈词:总统也是人!也需要爱情!如果为当总统,必须要违背正常人的本性、只能以虚伪造作的形象在人民面前“表演”,就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美国总统!如果因为追求爱情就不能当总统,那么,他宁可要爱情,而只作一个真实的美国普通公民!同时,他宣布废除不久前下达的政令,表示不能因为捞选票而违背初衷。结果却出乎政敌意料:他反而以压倒多数的支持,取得了胜利!女友也回到了自己爱人的身边……
这个题材,既有浓烈的生活情趣、政坛风波,引人入胜;又内涵深刻、场面恢宏,表述了最根本的人生哲理。在“兴趣”与“重要”两方面,都可谓出色至极。
题材是戏剧核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题材的好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有一点要讲明:这里所说的“重要”,是就其“内质”而言,而不是只凭“外象”而论、只看题材的“大小”。因为在艺术创作中,题材的大小与内涵的深浅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艺术上的“巨作”,很可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件,而生活中的大现象,可能只是艺术上的小题材。比如国内前一时期,倾心竭力搞的所谓“大片”,诸如《大决战》、《开国大典》之类,场面恢宏、事件巨大,但若以电影艺术创作角度来衡量,则是“花巨额资金制作的小玩意儿”而已。相比较而言,《秋菊打官司》不过是表述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与村干部因一件小事而打官司的寻常民事纠纷,但由于它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传统的动摇、中国百姓在新时代虽半蒙昧、但毕竟已开始萌生人文觉醒的状态,以及在这一微妙而复杂的冲突过程中所体现的历史与现实相**的“时代烙印”反而成为公认的“历史大片”、“艺术大作”。
国内外这类影片相当多,如《黑炮事件》、《本命年》、《菊豆》、《雷雨》、《林家铺子》、《人到中年》以及《巴黎圣母院》、《叶塞尼娅》、《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克莱默夫妇》、《末路狂花》、《人证》等。
总之,题材的“兴趣”与“重要”,不是凭某个领导或某种与广大观众相悖的作者纯个人的意向决定,而必须接受“影视受众”理解与认同的考察。
第二,要选择自己所熟悉并有独特“发现”的题材。
在冲动后的构思意向实现中,众多生活景象纷纭而至,在确定题材时,作者除要注意题材的生动引人与内涵深刻外,还要注意尽量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形象群体。若一味追新奇、求深刻,但自己没有切身感受、缺乏现实凭借,全凭间接、朦胧的印象,也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应该看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最熟悉、最敏感的生活区域,也往往在这个区域内,他的想象力最活跃、创作力最旺盛。这方面成功的创作例证是不胜枚举的。而相反,有些作者为求新奇引人,常常轻率地以自己根本没有体验过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生活场景、人事纠纷为题材,或者看到别人的影片获得了成功,而赶潮流、追时髦……其结果往往是漏洞百出、不伦不类、荒诞不经,毫无真实感可言,又何谈艺术之有!
自然,只是“熟悉”还不行,还要有自己对这个题材独特的“发现”。你熟悉的题材,也很可能是别人熟悉的题材。如果没有一己的独特发现,就难免发生题材“撞车”现象(这种现象在影视圈内外屡见不鲜)。美国影片《我的生命》的作者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一个很寻常的题材——因车祸而成了除大脑外全身麻木瘫痪的半植物人的故事。一般人处理这样的题材,大都要表现或病人自己的顽强生存意识、积极的生命态度,或他人的关心、帮助、爱护与奉献等。但本片作者却从一个别人难能开掘的角度表现之——病人自己要求安乐、从容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医生出于职业道德,坚持要他活下来,并用一切办法、以最好的服务延长病人的生命。结果,病人以“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生命存在方式”为由,状告医生侵犯其天赋的“人权”。法院受理此案,郑重进行审理。最后,病人胜诉——“人权”战胜了“道德”!这部影片,别的方面并无出色处,而它在题材上的这种独特的“发现”,使其获得了成功。
古今中外的艺术杰作之所以传世,无不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一方面对人生的一己发现,小到一首五言绝句、一帧写意鱼虫,大到百万言的长篇巨作、千万资金的电影大片,都不能缺少这个要素。否则,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便都是艺术上的“赝品”了。在小说创作方面,曾有过这样的例证:
1985年初,中国当代比较有名的十位作家相约,都以《临街的窗》为题目,创作小说。于是,李国文、陆文夫、冯骥才……纷纷动笔,各有作品发表出来。其中,为大家一致认为可称“卷首”者,则是冯骥才的作品:“**”期间,一个穷愁潦倒、身处逆境的画家,在自己阴暗潮冷、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的斗室的墙上,经常画出足以乱真的窗户,以不时变换的明丽的春光、活泼的小鸟、热闹的街景、优美的晚霞等生动的自然物象来扩充自己的现实世界,慰藉自己苦困凄凉的人生。但后来,却在别人称赞、羡慕、惊叹,以及要摹仿之际,“不可理喻”地把那扇根本不存在的窗户,用厚厚的灰色永远地盖上了——因为,它只能给人一种虚妄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相比较而言,其他作家的作品就显得平庸、逊色得多了。究其原因,并不是笔力的不逮,而在于冯骥才所写的是自己既熟悉、又有一己独特“发现”的题材!
第三,选择具有影视形象特色的题材。
影视作品是以视觉形象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因此,形象性是确定题材时不可忽略的因素。当然,现代影视手段已经能够较充分地表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以至连人物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乃至意识流动,都可以通过屏幕艺术地展示,但不容否认,不同题材形象性体现的强弱、优劣、鲜明或晦涩,还是有所区别的。作为编剧,在这方面,不能不有所考虑。
题材属于同一类,所表现的题旨也大体相同,则选择易于通过形象表现的题材,自然容易获得艺术表现与成功。人生故事中,因追求浮华、名利而扭曲自己、自我失落,终于觉醒的题材比比皆是。但人有千种、事呈百态,有些人、事很具有形象引力,有些则寡淡疏松或过于内向、虚暗,绝非任何故事都可以拍出好的影片来的。
有时,某个题材具有很好的内涵,但本身偏偏缺乏形象性,常常使作者有“鸡肋”之憾。这时,为了使影片具有“好看、引人”的形象性,不妨来个“移花接木”:把原题材中的人物换一种身份或面目,将原题材的环境换一个场景,使原题材中某一关键情节(或物件)换成另一个类型……
在美国影片《美国小姐》中,上述两方面形象性“改造”都有充分体现:把一般人追求浮华、名利的人生故事变为年轻漂亮的姑娘在竞选美国小姐过程中的悲欢离合,于是,无论形象的美丽引人、场面的豪华绚丽、情节的生动曲折都得以充分体现,影片也就因此成为无论艺术价值还是票房价值均可称道的出色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