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术感觉的基因(第1页)
三、艺术感觉的基因
艺术感觉的基因,或曰生发基础,无外两方面:情感与敏感。
(一)情感
任何人的艺术感觉都离不开主观情感的作用。一段时期内,人们解释艺术创作用这样一句名言:“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话对,但不全面,或容易被人曲解——因为它没有表达出艺术创作是社会生活经创作者主观情感这层中介才得以发生这个重要方面,犯了机械唯物论的毛病。这就极易走向偏颇——使创作者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乃至奴仆,使艺术创作成为没有任何个性的社会生活的机械照相或某种理念的图解演绎。马克思十分强调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的作用,他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情感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
应该看到,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但对客观事物进行了反映,同时也对客观事物进行了“人化”,进行了人的审美意识化。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经融进了艺术家自己的心血、意志与感情。只有这样,艺术成品才具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因此,艺术作品赖以产生的艺术感觉,就绝不可能没有情感的参与。对此,艺术大师罗丹甚至强调道:“艺术就是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则具体地说: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3]
以上,都从理论上说明着艺术感觉中情感的不可或缺。
此方面的实际创作例证,不胜枚举。我们都很熟悉宋代叶绍翁的一首小诗《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脍炙人口,确实属艺术精品。可是我们若考察一下作者创作此诗时的情景,就会发现:他恰恰是在令常人扫兴、觉得无趣的情境中,“发现”了独特、优美的诗意的!作者心中有着迥异常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有物我相融的生命的**——否则,沮丧地掉头而去,如何能够感受到那枝探头墙外的红杏所体现的春天的神韵与生命的**?!
再比如: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九千首诗歌,一直为人们所敬佩。可如果他没有强烈人生情感,能有贯穿其毕生的丰厚创作成果吗?以陆游的名作《钗头凤》为依据演绎而成的电视剧,使这阕词作家喻户晓: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试想,如果作者没有真挚而强烈的情感,能写下这感人泪下的艺术篇章吗?!尤其感人的是——在写下此篇的40年之后,当陆游已经是78岁高龄的老翁,重游故地(与前妻唐婉别后相逢、写下上述篇章的沈园)的时候,仍怀着深深的恋情与无尽的感伤,又写出下面的诗句: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碧,
曾是惊鸿照影来。
……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情感对于艺术感觉、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还用赘言吗?!
自然,情感的品格是多种多样的。强烈也好、淡薄也罢,都可以是艺术感觉的基因。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无疑是**的喷发;当其晚年,类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则是苍凉心境的展示——而无论彼此,同样是情感的体现。
总之,要想获得艺术感觉,创作者必须具备丰富、活跃、强烈的情感。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总有“江郎才尽”之叹?古人有诗自解:“近日诗思淡如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其实,真正原因恰恰相反:“老去风情薄似云”,失去了生命情感,才落得“近日诗思淡如水”,再创作不出艺术篇章来了!
因此,时时保持生命的**、不断培养积极的情感,是使艺术感觉长盛不衰的重要一环。
不过,在此有必要指出:艺术创作者的情感,绝不是“风流”、**、轻薄、浮夸的那一类,也不是孤芳自赏、病态畸形的那一种。否则,艺术家作不成,反误入歧途、沦落人品,这倒是某些演艺圈中人应当警戒的。
(二)敏感
所谓敏感,就是指及时、迅捷地捕捉、感受可供艺术创作的生活素材的感觉(或曰能力);或者说,敏感就是强化体现于片时之间的艺术感觉。
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己特定方向、特定范畴的敏感。只不过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更加敏感而已。在这方面,无论艺术创作者,还是科学发明、发现者,都是一样的。众所周知,牛顿因敏感于一个苹果的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汽冲起壶盖,启发了关于蒸汽机的构想……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因一个总怀疑自己“被迫害”的精神病患者,敏感地想象开去,创作了经典篇章《狂人日记》;列夫·托尔斯泰偶然看到没有一根绿草的荒漠黑灰的田野间,一丛虽然折断损伤,但仍然顽强生长着、“枝芽里泛溢出红光”的鞑靼木(牛蒡)时,立即敏锐地感觉到它所体现的精神,进而创作出哈吉穆拉特这个不屈不挠、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英雄形象……